《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610845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下面这篇?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是我之前在上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所作 ,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一、上课背景1.?咏怀古迹?(其三)是典型的咏史诗。我查阅了初中教材 ,仅仅?潼关心古?这一咏史诗歌选编人教材。仔细比较 ,?潼关心古?和?咏怀古迹?(其三)的阅读方法还是有差异的。所以 ,真正对于咏史诗的认识了解 ,是从本节课开始。2.高一学生学习诗歌的历史悠久 ,但真正独立地阅读诗歌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初中的诗歌较浅易 ,以老师解析为主。中考考的是课内诗歌 ,学生自主阅读赏析诗歌的意识较薄弱 ,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等特征 ,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加之学习必修三时学生刚进入唐诗的学习 ,他们对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的常识掌握了解不多 ,诸多原因 ,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惑。二、我的设计前提考虑到?咏怀古迹?(其三)理解难度不大 ,诗歌蕴含的情感也并不高深 ,所以 ,我在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 ,把握诗人的情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我设计的依据是:此前 ,我们学过?过秦论? ,我曾给学生说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虽然对象是“国而不是个体的“人 ,但其道理是想通的。我们还曾做过“用典的练习 ,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 ,其中“大夫泽畔行吟处 ,司马江头送别时。是诗人借屈原、白居易自况 ,表达对自我品性高洁却

3、不幸被贬逐黜放的命运的愤愤愤不平。课前 ,学生已经学过?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等诗歌 ,我对诗歌的阅读方法做了讲解。如诗歌“五读法 ,即要注意读标题、读作者、读情词、读意象、读注释。我还情调诗歌是浓缩的艺术 ,要细品 ,还要借助于想象 ,进入诗境。录像课前一晚 ,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 ,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注释梳理诗意。三、教学存在的问题1.还需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由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我所教的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郊区或农村 ,自信缺乏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大多在答复以下问题时 ,常常用“词而不是“句。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 ,可是不敢表达。2.对学生的认

4、识缺乏虽然老师传授了相关知识 ,可是 ,它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本节课 ,我对学生估计缺乏 ,他们对于如何去赏析诗歌还很茫然 ,在学习诗歌的初级阶段 ,还需要老师的帮扶。4.老师操之过急课堂教学中 ,虽然有预设 ,但是 ,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根底上达成的。我对学生的评估过高 ,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困惑。四、我感觉满意的地方这是一堂真实的课。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悟读入情 ,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 ,呈现出“进步的趋势。我没有刻意追求课堂外在的“流畅“美 ,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教学反思(其三)的全部内容 ,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