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61003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论文: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摘要: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时,大量地使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从2006年开始,浙江高中地理教学开始使用新教材,而新教材中有一个显著特点:以往大段的描述性的文字不见了,取而带之的是大量的“阅读”和“活动”。那么讨论这种教学手段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关键词:课堂讨论 讨论形式 讨论方法 一、 课堂讨论的作用课堂讨论,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习,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

2、的见解,进行议论、评论或辩论。 新课程标准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自身进行认知加工的特定情境和特殊环境的过程,从而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激发或诱发学生强烈的知识获取欲。而课堂谈论的优势可以实现这种目的。首先,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讨论不但能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探索,也能使学生能广泛

3、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对某些地理问题的多角度、不同方法的探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可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因而形成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在讨论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从一个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二、 课堂讨论的形式1、情境式讨论所谓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即教师给学生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探讨,根据各人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方法或结论,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新教材必修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就可以创造

4、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学校门前有一块土地,你将如何利用这块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从事什么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把原本离学生比较远的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一下子拉到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立刻就提起了兴趣,开始去回忆校门口每天进出都会看到的农业生产类型。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能明白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的不同。这种讨论形式并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运用的,因为存在具体情境的设置问题,需要教师将课本知识和当地周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可以感知的情境,否则,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去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在高一下册的教学中运用较多,课本中也有许多案例,但多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课本知识运用于身边实际的典范中,既能让学生

5、获得感性的理解,又能有利于他们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2、角色假定式讨论对于一些社会化和需要全民关注的地理问题运用较多。例如新教材选修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以较好运用这一讨论式,可以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社会中的某一角色,从这一角色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给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例如让学生分别担任市长,教师,学生,商人等角色,去谈谈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种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感同身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在学习工业地域联系时利用课后活动题,宁波的民营企

6、业,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宁波民营企业的问题及前景,让学生去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学生表现出极高的才能和智慧,将他们潜意识里的许多想法表达出来。许多以前不太自信的学生,慢慢地开始敢于说话了,开始大胆地陈述他们的想法,这种讨论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这无疑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小小成功之处。3、专题式讨论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心平气和的对话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预先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四种观点”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所持的观点自由组合,将全班分成四组,各组成员围绕本组观点,通过多种途径

7、收集整理资料。最后由每组派出代表主讲,其他成员补充,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4、问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并且具有问题的真正内涵,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连问“怎么样”“为什么”)。例如,有关“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问题式讨论:岩浆的发源地在哪里?它在上升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什么岩石?地表的各种岩石分别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产生什么作用?变成什么岩石?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岩石可以形成变质岩?新岩浆是怎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促使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动力来自哪

8、些方面?为什么地壳物质既能受到内力的作用,又能受到外力的作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为什么说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思维操练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例如,在高一上册第一章的教学

9、中,就可以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加大,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除地球外,对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进行排队”诸如此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6、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讨论后应形成文字材料,意义比较大的任务讨论还应要求学生整理成“方案”与“建议”,以便张贴出来进行交流。高一地理上册中适合任务式讨论的课题并不少,如“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10、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等等。三、开展课堂讨论时应注意的问题1、讨论题的设置在授课中,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是讨论成败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因此,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讨论题要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讨论题要有吸引力,学生要对它感兴趣;讨论题要难易适中;讨论题要有梯度,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题之前,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要通过讨论达到对复杂问题简单化;对模糊问题清晰化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设置讨论题呢?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及答案是多元的,并没有谁对谁错,

11、这是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情境式讨论或角色假定式讨论)在某个问题上学生可能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需要通过讨论暴露问题,在讨论中力求澄清认识,(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地理专题式讨论或者问题式讨论和思维操练式讨论)。课堂时间有限,讨论题不宜过多,一般23题为宜。讨论题表述要精炼,议题的选择既不超越所学,也不拘限于已有知识。2、讨论的分组及时间的分配问题由于讨论的内容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讨论的分组及时间的分配上就要根据目的而设定。常见的讨论分组形式是同桌二人和前后四人讨论,或者按空间位置分布几个大组,这些形式的分组只适合在课堂中就某一个比较小的问题讨论并及时

12、的加以解决,例如: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对地球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讨论就可以采取这种分组方式,并且可以节省讨论时间。但是对于一些分歧比较大的讨论题,或者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我想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分组方式,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不同层次讨论观点的形成和产生。我们知道通常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产生一致的观点,因此在讨论时,就可以放开束缚,让他们自由的组织讨论群体,相同层次的学生更加敢于讨论和发表意见。另外,男女同学搭配在一起讨论,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参与大讨论组,能引发讨论,形成讨论高潮;学习风格互补型的搭配有利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可以使讨论进行顺利。讨论的时间要看讨论题的难度及讨论的作用,有时讨论

13、只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因此讨论时间可以是10分钟或更短;而如果整节课就是以讨论为主,那么讨论的时间可以更长,以讨论和交流讨论结果为整节课的内容,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讨论题时间可以给的较充分,而对于比较简单的讨论题则可以时间较少,讨论只是课堂的调节和补充。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和安排时间。教无定法,那么讨论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讨论如果用的好,可以使课堂增色,相反如果用的不好,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讨论这一形式应有选择的使用,并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教师要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事都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充分运用讨论的作用,升华我们的地理课堂。参考文献: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2张惠,地理教学, 地理课堂讨论方法的运用,2004,(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