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57401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之路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为例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探究该镇由粗放的煤炭经济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的生态城镇建设模式及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关于村民对经济转型的支持度、村民对经济转型的满意度、政府对经济转型的支持力度、村民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受益度等方面的数据,同时也揭示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调查报告结论对相同条件下的生态城镇建设、生态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能够对我国生态城镇建设、生态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撑。 关键词:传统经济 生态经济 经济转型一、斋堂镇经济转型的基础(一)经济转型

2、的物质基础斋堂镇位于门头沟区西部永定河畔,素有“乌金之乡”之称,有着首都地区不多得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数百年来,斋堂镇的煤炭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合理、有效的国民经济产业链,支撑着斋堂地区从贫穷一路走来。斋堂镇当地有近400年的煤矿开采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矿开采一直是斋堂镇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该镇曾有18个产煤村,年产煤约120万吨,直接经济收人1.8亿元,创利税6480万元,煤矿开发每年给全镇带来5亿元的收益。然而,当多年的开采挖掘让人们走出贫困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悠悠绿地,露出斑驳,狰狞的面容;昔日的小桥流水,变得满目荒凉,一片死寂。一朝富贵却无法掩盖对环境带来的

3、灾难性破坏。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在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能源的持续开采性不断降低。所以,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告别依赖煤矿解决温饱的年代,斋堂镇的人民初步步入小康社会,村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宣告人们开始追求更舒适生活环境,这就为斋堂镇经济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二)经济转型的政策基础推动一个村镇经济模式的转变,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正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确的经济政策,是地区规划和发展的依据。斋堂镇党委,政府,按照上级部署

4、,进行经济转型,符合国家方针,符合北京市发展城乡经济的规划。“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要求,门头沟将生态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生态立区战略。”面临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按照北京市总体的规划要求,斋堂镇开始实行关闭煤窑政策,开始涵养恢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倡导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形式必将被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式代替,所以斋堂必须改革。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而斋堂镇作为北京的能源小镇, 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已不容许它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斋堂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

5、必然选择,同时符合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三)经济转型的群众基础煤炭的开发给人们带来富裕安逸的生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预示着他们对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的渴望。然而面对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两难抉择,人们的观念是从不支持到支持发生转变的,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斋堂镇的经济转型有就有了坚强的后盾。当斋堂镇刚刚实行关闭小煤窑政策之时,斋堂立刻从天上摔倒了地下。历史仿佛跟斋堂开了一个玩笑。往日里热闹繁华的斋堂大街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门庭冷落、车少人稀。斋堂地区大批劳动力失业,与矿业生产相关的行业出现萧条,以煤矿为主的产业链很快消失。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煤炭是他们生存的指望,延续了几百年的生财之道突然断掉,不

6、少人一时感到无所适从。小煤窑,不仅让挖煤者有了收入,而且还带动了运输、加工、销售以及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多个行业。小煤窑一关,这一条产业链条也就断了,数以万计的人们面临转产的痛苦。 据镇公务员透露:斋堂最主要的是煤炭资源。2001年到2004年是斋堂经济结构的萧条期和调整期,经济结构处于长久的阵痛期。比如说,斋堂人口过去曾达5万人,2004年却不足1万人,本地人到外面打工去了,流动人口也不进来了。而以前每年财政综合收入是1.5亿元,财政直接收入4400万元,关闭以后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煤炭直接就业的人口将近1.1万人,关闭后有近6000名劳动力无法就业和安置,出现了多次集体上访,社会矛盾一度

7、闹得很僵。但是村民的不理解只是一时的,当他们意识到过去对于煤炭的开发造成环境问题时,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本应与青山绿水共为邻,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度开发,村里没了绿树浓荫,没了鸟语花香,村民怎么会看不到这样的变化。于此同时,政府开始重视解决村民的事业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的收入以及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看到了新希望,他们开始放弃眼前利益的驱动,着眼于长远利益。村民的支持成为斋堂镇经济转型的坚强后盾。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人群中有362人对煤矿整治政策有一定了解,占总数的72.4%;对关闭煤矿政策持支持态度的有450人,占总数的90%,不支持的50人,占总数的10%;

8、从关闭煤矿中受益的489人,占总数的97.8%,认为没有受益的11人,占总数的2.2%;认为现在环境好的429人,占总数的85.8%,认为不好的71人,占总数的14.2%;对城镇改造持支持态度的408人,占总数的81.6%,有92人不支持,占总数的18.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斋堂镇关闭煤矿的政策是受到大多数村民支持的,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益处,无论对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是对斋堂镇的经济转型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是一个积极因素,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二、斋堂镇经济转型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过去的十年中斋堂镇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确立了由粗放的煤炭经济向绿色

9、生态产业转型的方针政策,在不断的实施和改进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斋堂镇的经济转型之路是成功的,也是符合其现实情况的,其发展道路可以为同类农村乡镇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一)经济改革离不开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各种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就业人口的转型、新型产业的发展等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的导向和强大的资金投入是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调查数据表明,对于斋堂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村民认为有利因素中占首位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是有其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再则就是资金支持。现在的群众越来越重视招商的重要性,成功的经济离不开外部商业投入的刺激,原有固守的意识正

10、在淡化,和谐合法经济正在逐步形成。(二)科学的改革办法拓宽了经济改革的道路随着经济改革落实与实施,村民与政策实施者的态度已经变化,对于资金的投入,集体努力逐渐取代其主导位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简单的资金投入是无法改变经济落后局面的,只有放正心态,众志成城,采取科学的改革办法,才有可能真正的走上致富之路,人们意识的改变,为经济改革拓宽了道路,打开了通向改革成功的胜利之门。(三)群众的革新与参与是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一环调查数据表明,在影响新农村建设主要因素上被调查者的意见排名是:1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2靠政府项目资金扶持 3靠村民自身努力 4靠招商引资 5靠国家政策正确引导6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由此可

11、见,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注意到经济改革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非常需要人民群众自己来进行革新,在经济改革中,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离开群众,经济改革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斋堂镇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一)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通过大量走访和实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斋堂地区虽经过生态涵养恢复,植树造林,但仍无法掩盖其数百年的高强度煤炭采掘留下的罪证。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地下被掏空,形成“采煤沉陷区”,地面上的房屋出现裂缝、甚至塌陷,数以十计的百姓有家不能住。以内沟露天矿(确实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为代表的裸露大矿坑,堆放采煤废弃物形成的“矸子山”,以及随之相伴的山体滑坡、残煤自燃等环境污染

12、问题,让斋堂采空区成了一个“不宜人居”的地区。从2004年开始,门头沟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83项,着力构筑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240平方公里;实施了永定大砂坑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累计修复煤矿废弃地、采石场、旧灰窑、砂石坑、边坡、湿地等六大类型破坏面积5600亩。斋堂镇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被调查人群中认为现在环境有所的429人,占总数的85.8%,认为没什么变化的71人,占总数的14.2%,调查数据表明,大家对近几年来生态治理的成果是持肯定态度的,但煤炭经济造成的

13、环境破坏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二)缺乏人才、市场信息滞后限制了本村生态绿色产业的发展调查数据中,村民们把限制本村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排名如下:1.缺乏人才; 2.市场信息获取滞后;3.群众不支持;4.年轻劳力缺乏;5.人均耕地少,种植作物单一,收入少;6.环境恶劣;7.农民得不到实惠。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人才,市场信息滞后是限制本村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料记载,2001年后,国家对小煤矿实行关停转后,斋堂地区大批劳动力失业,与矿业生产相关的行业出现萧条,以煤矿为主的产业链很快消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间接损失3亿多元。2001年到2004年是斋堂经济结构的萧条期和调整期,经

14、济结构处于长久的阵痛期。财政的巨大落差,民众的积怨,环境的负担,政策的压力,一时间让斋堂政府的工作十分棘手,昨日骄傲今日累疾的阴霾挥之不去。随后的五年时间,斋堂镇党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新思路: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出发点;二是以综合开发为立足点,斋堂镇有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水系,就有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资源就有不同的产品,斋堂可以抓住小城镇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三是以旅游兴市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旅游业;四是以城镇建设为支撑点,推行户改政策为斋堂招商引资。在这些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人才的缺乏,市场信息获取渠道的滞后都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调查中我们发

15、现,多数村民的信息闭塞,不知道市场信息,村民不知道种什么,种了之后不知道卖到哪儿,或者说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却不为外人所知,这对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即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为人所知也不能发挥其优势作用。(三)相关改革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公务员群体46人中,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斋堂镇应侧重发展农业的12人,侧重发展工业的4人,侧重发展服务业的13人,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17人;在非公务员人群中,支持重点发展农业的127人,占总数的29.2%,支持重点发展工业的31人,占总数的7.1%,支持重点发展服务业的89人,占总数的20.5%,支持多种产业并重的15

16、3人,占总数的35.3%。公务员群体中,了解本村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的政策的45人,不了解的0人,无所谓的1人;非公务员群体中,对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有所了解的169人占总数的38.9%,不了解的184人,占总数的41.7%,无所谓的81人,占总数的18.7%。公务员群体中,支持政府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的44人,不支持的0人,保持中立的2人,其它的0人;非公务员群体中,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持支持态度的310人,占总数的71.4%,不支持的25人,占总数的5.8%,中立的96人,占总数的22.1%,其它的3人,占总数的0.7%。从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公务员群体大都对政策比较了解,对政策的执行也大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一方面与其职业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对政策了解比较透彻有关。而非公务员群体对于绿色产业政策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在支持度上也就受到了一些影响。所以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之中,我们不仅只是招商、引资,更应当注意对于政策的解释并且能够深入到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