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6569093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报任安书(节选)【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积累文言知识,有感情地诵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体悟他在生死面前的忍辱抉择之痛和在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本蕴含的强烈情感,感受文气雄壮、情辞优美的特色。【教学重点】 1.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体悟他在生死面前的忍辱抉择之痛和在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本蕴含的强烈情感,感受文气雄壮、情辞优美的特色。【教学难点】探究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内涵。

2、【设计思想】 报任安书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见于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建构精神家园”、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文言文”扩展阅读,以及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苦难中的尊严”模块。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难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自行领

3、悟。此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报任安书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导读、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 1.写作背景司马迁(前145-前90或87)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47岁时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此文是司马迁54岁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

4、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太子畏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

5、术感染力。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2.课文说明原文较长,课文是节选的。开头删去了说明回信迟的原因部分。其下司马迁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意为婉言表白自己不能为任安辨白而难行施救,并不是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武帝刚愎自用,不爱谏言,而司马迁所惜非生命,而惜史记之未成。)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较长,课文亦删去。课文主要节选此文的下半部分,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已志”这个主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

6、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3文言知识(一)通假字 1.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2.关木锁(“关”通“贯”,套上) 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 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9.放失旧闻(“失”通“佚”) 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11.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二)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

7、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三)古今异义 1.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再:两次;今义:第二次)2.曩者辱赐书(辱:表示谦称;今义:耻辱)3.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4.若望仆不相师 (望:埋怨,怨恨;今义:希望)(师:效法; 今义:老师)5.幸勿为过(过:责备; 今义:过错)

8、6.用之所趋异也 (用:因为; 今义:使用)7.婴金铁受辱(婴:绕; 今义:婴儿)8.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 今义:审判,审讯)9.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受械于陈 (械:刑具; 今义:机械)11.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12.定计于鲜(鲜:不以寿终; 今义:新鲜)13.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 今义:怨恨,仇视。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1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 今义:刻苦努力)15.思垂空文以自见(垂:流传; 今义:垂直)16.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9、 1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落入。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1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9.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卑鄙龌龊) 2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言论。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四)一词多义 1.师 (1)若望仆不相师(效法,动词)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名词) (3)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学习,动词) (4)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表 (1)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显露,动词) (2)使人先表雍水(设立标记,动词) 3.厥 (1)

10、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连词) (2)思厥先祖父(他们的,代词) 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却,转折连词)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副词) (3)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是,就是,表判断的副词) 5.倾 (1)权倾五伯(超过,动词) (2)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动词)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省略句(1)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3.被动句 (1)文王拘而演周易(2)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11、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8)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9)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六)固定结构 (1)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推进新课(一)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文体,积累文史知识

12、。师: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史记和司马迁?学生发言,教师播放ppt补充。师:文题“报任安书”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回复给任安的信。师:那为什么用“书”呢?谈谈你对“书”的理解。生:“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师: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给任安回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任安回的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ppt(二)学习活动二:文白对读,初通文意,勾划疑难之处。1.学生交流发言,课文中在读音、释义方面的疑点。2.教师借助ppt点

13、出重点字词朗读正音。(三)学习活动三: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师:有人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同学们围绕“辱”字概括3-7段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生概括、修改、明确:第一、二段 :迟复之歉。第三段:极辱之痛、辱之根源。 第四段:忍辱之势。 第五、六段:忍辱之力。 第七段:忍辱之难。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为什么选择“苟活于世”?请同学们从3-7段中勾画关键语句做初步理解。学生再次诵读课文,筛选、勾画关键语句。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第3段)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14、第4段)3.“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第5段)4.“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第6段)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第7段)(四)师生总结 司马迁遭受极刑,忍辱苟活,用这封书信向任安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身遭腐刑,已不能“推贤进士”,如若如此,亦是自取其辱。太史公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耗时十年,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记这个既定的人生目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坚韧的毅力、伟大的人格力量、超人的勇气和无与伦比的才情。 三、课后作业熟读全文,翻译上述5句,背诵

15、第5段。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大意,了解了司马迁忍辱苟活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文本,在疏通文言的基础上,感受太史公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言语表达。通过翻译句子“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引入新课。一方面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指出这句话概括了任安的主要思想,这一说法毫无疑问有其正确性,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质疑呢?二、推进新课(一)学习活动一:研习第1、2段迟复之歉1.请学生翻译:“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明确】前些时承您屈尊赐信给我,教导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并担负起向皇帝推荐人才的责任。信中情意诚挚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