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54819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对科学这门学科来说,训练观察方法, 养成观察习惯, 都是十分重要的。 要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勤于观察事物变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 我们应提供一切机会, 让学生观察。1、观察自然:教师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增长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 如观察液体凝固、固体液化现象;观察动、植物过冬现象;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天观察雪花的

2、形状;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等等。2、观察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 同时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 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如在煮饭时, 热气上升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等等。3、观察荧屏:荧屏是个特殊的窗口, 学生通过电视、 电脑窗口, 能了解那些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二、 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未来的创新人才, 不仅要能读而且要会说, 充分的表达能掌握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教学内

3、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1、表达活动设计: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实验, 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 自己得出结论。 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设计探究的过程, 怎样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验证等等, 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2、表达见解: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冷场现象, 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卡壳时, 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同桌的、 四人小组、 全班的、 自由式) 讨论, 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提高表达能力。3、表达想象:结合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后,学生就提出,人要是也象种子那样伟大,那该有多好,从而引

4、导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三、 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静思、独思,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1、在课题上思考:课题往往是课文的题眼, 当教学中一出现课题, 教师就应让学生思考, 看了课题你想学习什么, 有什么问题, 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课一开始, 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不受各种因素制约,发言会滔滔不绝,十分踊跃。2、在求异点思考: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 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极大多数同学提出土壤能为植物作养料时, 也有极少数学生提出土壤变成灰尘污染环境。 这时教师如能抓

5、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在疑难点思考: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学会提问题, 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 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如教学 植物的花 时, 就有学生提出 “是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结果?”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

6、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 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加强观察实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 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在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2、参与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 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模型和同类作品等, 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如动手制作的风车、风筝,小木船、小飞机,在制作

7、过程中,让学生探究还发现了哪些秘密。如风筝的制作,要求具有体轻,保持平衡,放飞时适当倾斜等等。3、饲养种植:饲养种植活动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为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材料。如饲养猫,能了解猫的食性,饲养中要注意卫生,气候和环境,使学生对猫作为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得更为深刻、完整。五、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而小学生年龄小,好胜性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这种表现的成功而受到教师夸奖,学生更是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因此,教 师在课内外要让学生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创新。1、在竞争中表现: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

8、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 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如开展小制作、科技小论文、金点子等活动,使他们在竞争中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机会。2、在活动中表现:小学生好动,喜欢到野外去。通过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还能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结合教学,在学校的农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如进行菜豆发芽试验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树叶标本, 开展收集种子活动, 集商标展示活动等,这样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有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机会。3、在结论中表

9、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式, 而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 用他们自己熟悉的、 力所能及的、 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鸟,最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鸟,实质就是要学生归纳、 把握鸟的基本特征, 表述他们在探究之后得出的结论。 有的学生用口头表达,有的学生用书面表达,有的学生用图画表达,有的学生用实物模型,所有这些方式都应受到表扬。六、开放学生的教材,提供凭借的机会叶老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如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科学教学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给学生提供

10、凭借的机会,实行大教学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活动沟通,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1、向课外活动延伸:科学课应不受课堂束缚, 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阅读科技书籍和报刊,观看科教影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植物园种植活动,进行红领巾气象观测,设立科普画廊,对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如克隆、超导技术、磁悬浮列车、“神舟”号宇宙飞船等等。2、向校外世界延伸: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教师要带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开

11、阔视野;组织调查考察,了解实情;踏青游览,丰富知识,还可跟随家长外出旅游。七、开放学生的时间,提供探究的机会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化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会的机会”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人施教,开放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深究的机会。1、课时时间不限: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如果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那探究活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因教学需要,一节课可以提前,也可以延时,有必要可以是更长时间。2、实验室等开放时间不限: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求知欲较强的学生, 在其它时间也

12、可去实验室做实验;去计算机房浏览信息、搜寻信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样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3、评价时间次数不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创新意识, 评价可以一次或多次来完成。 学生在探究 活动中,成功与失败是同时存在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失败了,学生也接 受了一次教训。在评价时,应允许学生来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直到成功。这 样做能鼓舞学生的勇气,树立探究的信心,坚定学生探究成功的决心。“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当下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对 我们科学教师的普遍冲击的概括。 如果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教学理论,同时缺乏 对科学教育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只会让自己的思考埋没在教育思潮的 风起云涌中而迷失自我。应对这种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科学素养,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有选择地恰当运用教学手段,以寻找到科学教育的理想道 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实验课初探单位:平昌县南风小学姓名:杨淑华时间: 2015 年 5 月 4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