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534354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本节主要内 容: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 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 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 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 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 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

2、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 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 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 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 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 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 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

3、是人格结构中的“良 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 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 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 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 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 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 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4、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 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 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 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 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 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 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 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5、。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 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 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 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 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 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自主对羞愧1-3 岁,儿童必 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假设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 儿童疑心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主动对内疚3-6 岁, 儿童企图向别人说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

6、应付的事。他们的 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反感。儿童 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 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勤奋对自卑6-12 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 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 巧,就会获得自信;但假设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 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观点 本 节主要内容: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奉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 这个

7、观点,主要是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很难加以证实或证伪。而儿童心理学家放弃精神分析 理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出现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即行为主义心理观。该理论观的最 基本要旨就是认为心理发展都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华生、斯 金纳和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心理观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R的学习 过程。与洛克的“白板说”一样,华生也把婴儿看作是一块白板,可以被各种经验填满。所 以,他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 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甚至号

8、称能将12 个健康的婴儿塑造成医生、 律师、乞丐等任意的社会角色,而无需考虑这些婴儿的背景或血统。还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 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一反应观的不同点 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如食物、称赞、友好的微笑或一个 新玩具;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通过实验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

9、除导致消极 结果的动作。例如小白鼠按压杠杆斯金纳称之为“操作”而得到食物以后就倾向于重复 按压杠杆这个动作。而使操作得到强化的食物被称为“积极强化物”。所以,当一个小女孩 的仁慈行为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和赞许时,那么,这个小女孩以后每每面对情绪低落的伙伴 时,都可能表现她的同情;又比方,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他就 会因为这种积极的回报而继续勤奋读书。与积极强化物相对的一个概念,叫做“消极强化物”,它会消退操作的发生,或使操作再次 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如果刚刚那只已经得到正强化的小白鼠再次按压杠杆时,突然遭到了可 怕的电击,那么在此之后,按压杠杆这个习惯反应将会逐渐消失。同样,

10、如果一个十几岁的 小女孩每次晚归都受到责罚的话,那么她可能会变得注意准时归家了。和华生一样,斯金纳也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他相信,一个男孩之所 以会有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在一段时间里伙伴“投降”强化于他的攻击性行为。而 另一个男孩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则可能是由于他的攻击行为受到了伙伴的回敬,消退 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如此,这两个小男孩日后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在斯金纳看来,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

11、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 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 特点。当一个 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 系;而当一个 8 岁的儿童看到父母谈论外地人时态度轻蔑,那么他也可能学会了用消极的态 度对待外地人。“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当儿童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以后可能也 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是替代强

12、化。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 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到达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认的方法来对 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如4 岁的幼儿会为自己完成拼版游戏而拍手叫好。班杜拉认为,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 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即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本节主要内容: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和想象过程。认知发展则是一个人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人的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 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有代表性是皮亚杰

13、的认知发展观、信息加工理论和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他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心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当代 心理学的发展和就有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一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观点 皮亚杰受到其生物学背景的影响,认为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适 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例如饥饿的婴儿抓起奶瓶送入嘴内,青少年在旅行 时能成功的运用地图,这都是适应的表现。当儿童成熟时,他们会获得更为复杂的“认知结 构”,以协助其适应环境。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认知结构或图式 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

14、模式,可用来 整合经验、解决问题。例如,三岁的幼儿可能会认为,太阳是有生命的,只因为太阳每天一 早就出来,一到晚上就下山了。幼儿就会以简单的认知图式会移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为基础来思维。最早的图式在婴儿期形成是一些简单的习惯性动作,如伸手、抓握或举高,这些是 具有适应意义的。这些简单的“行为图式”可让婴儿操弄玩具、打开柜子、以及用其它方法 驾驭环境。随后,在婴儿期后期,儿童能在心中对经验进行表征,形成“符号图式”,于是 他们开始进行假装游戏,并尝试使用直觉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和适应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例如, 幼儿一开始可能会认为,所有会飞的

15、都是鸟,后来他慢慢发现有许多东西不是鸟,但会飞, 于是,他就可能会将这些知识进行组织而成为新、更复杂的阶层结构。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生的。同化是使 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 刺激结构的过程。与第五章第三节的同化与顺应的含义是一致的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 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三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皮亚杰认为, 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 都以上一个阶段

16、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1. 感知运动期02岁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 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 境。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 也是认识的来源。2. 前运算期大约27 岁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尤其是假想游戏中创造性 地使用语言和想象。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和泛灵论的思维。学前儿童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考虑任 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由于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现象 和物理现象,他们的思维还具有“泛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