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531124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文言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文言实词也是文言文考察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虽然现代词语仍保存了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但大部分文言词语的词义变化灵敏,意思不易确定,因此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假设教师只对学生进展灌输式的逐字逐句的讲解,那么学生只能理解教师教过的课文,而很难做到课外的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推断词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才能,才能获得考试的制胜法宝。下面,我对几种推断词义的方法分别进展阐述。一、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音一样或相近的字很多有同源关系,因

2、此,由字音求字义是一种既根本又重要的推断方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一样或相近的,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例1:坐客为谁。2021年松江区中考语文考前演练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例1中,“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例2中,“简通“拣,意思是“挑选;例3中,“反通“返,意思是“返回。三处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一样或相近。假设我们从字音的角度理解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而不只是机械地记忆通假字,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掌握“通假这种文言现象,也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推断词义。二、字形推断

3、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展推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字词形旁的表意功能,理解词义与字形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例1:久乃信服。?出人头地?例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王安石待客?例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例1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相信。例2中“啖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络后面的“胡饼,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例3中的“瞑字,部首为“目,与眼睛有关,而“冥意为“昏暗,据此我

4、们能推断其含义是“闭上眼睛。假设能将这种方法浸透到文言词义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化。学习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培养我们自主解读课外文言文的才能。三、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详细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详细语言环境中来考察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展判断。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例1:不可以成心待也。上海市中考语文考前演练?鲁肃过蒙屯下?例2:人问其故。2021年金山区中考语文考前演练?年羹尧用兵?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假设将“故与“意联络在一起,就会误解为现代汉语“成心。而我

5、们联络上文,之前“肃意尚轻蒙,而如今“吕将军功名日显,所以“不可以成心待也。由此判别“故的意思是“旧的,以前的。例2中,前文表达年羹尧“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便“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所以“人问其故。显然,这里“故是指这样做的“原因。例3中,前文先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六个例子,然后得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结,因此,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根本原那么就是要把词放到文中去理

6、解,根据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四、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存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1: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归计决矣?句中“师的意思,我们由成语“出师不利“师出有名“兴师问罪等,可推断出“师的意思并不是“教师,而应解释为“军队。例2: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刘南垣开喻门生?对句中“盈的解释,我们可由“宾客盈门“热泪盈眶沸反盈天等成语,推断出“盈的意思是“满。例3:汝烛不燃,易可燃者。?银烛?句中,对“易字的理解,有同学误答为“容易,而从成语“不易一字“安危相易“以暴易暴等,可推断出“易的意思是“更换。当然,还有一些直接出如今文中的成语,我们更可

7、以根据它的本意,来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比方?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的“应接不暇、?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织、?黄生借书说?中的“汗牛塞屋,等等。总之,我们假设能利用如今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一条捷径。五、互文推断法文言文讲究语言的整饬之美,所以,古人写文章喜欢运用整齐的句式,并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所以,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例1: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一样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

8、是“充盈。 例2: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句中“晦是一生僻字,但我们根据“变化二字,可知“晦与“明的意思应相反。因为“明是“亮堂,因此推断出“晦是“阴暗的意思。例3: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我们可能难以判断句中“沙鸥翔集的“集字的意思,其实,“翔与“集也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沙鸥既要飞翔,也要停歇,所以“集便解释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六、逻辑推断法阅读是一个运用逻辑推断进展推测、纠正的过程,文言文阅读也同样如此。例1: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9、?陈涉世家?根据逻辑推理,这句话中的“亡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例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驴假设“成功,就绝不可能“怒,所以句中的“胜并不是“成功的意思,而应解释为“禁得住。例3: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捕蛇者说?我们有时会将这句话中的“病字,误以为是“生病的意思。同样地,根据逻辑推理,不做这个差事,是不会导致生病的结果,所以,“病字的意思应是“困苦不堪。七、通假推断法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

10、音一样或相近的另一个词。例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畔原意为江、湖、道路等旁边或田地的边界,在这里都无法与“亲戚相勾连。另外,从词性上,我们也能判断“畔是一个动词。再结合“天下顺之中的“顺的含义,我们推断出“畔应通“叛,意思为背叛。例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句中“被字显然不能解释为“被子或表示被动。从整个词语“被坚执锐来看,“被与“执同为动词,而且“坚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战甲,所以我们推断“被字通“披,意思为“穿着。例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同理,句中的“说也不是“说话的意思,再结合

11、后文“不亦乐乎,我们推断出“说与“乐同义,是“喜悦的意思,所以“说通“悦。八、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构造根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十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句中的“洞原为名词,但在主语“狼之后应是谓语,而谓语应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所以可以推断“洞应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打

12、洞。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此句中的“斗和“蛇原为名词,而此句省略了主语“溪流,“折和“行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在主语“溪流和谓语“折之间的“斗应为状语。据此我们推断出“斗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同理,“蛇也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蛇一样。例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句中的“出和“入原为动词,但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出和“入应为宾语,而宾语应由名词、代词充当,所以我们推断“出和“人应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消费出来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的方法还有很多,比方知识迁移法、构造推断法等等,我们可以结合详细的语境,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本文档【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更多文档欢迎访问wendang.chazidi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