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53095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心理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1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

2、: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

3、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

4、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

5、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

6、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

7、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

8、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

9、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2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

10、、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

11、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4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

12、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

1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14、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

15、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