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52748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思维激活 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是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美名,但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亿元的损失,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做出明确的判断。 你从这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缘地区,由于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经常干旱少雨,并引发森林大火。图为1998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大火烧毁了澳大利亚相当于两个英格兰面积的丛林。 厄尔尼诺期间非洲西部稀树草原一般干旱少雨

2、,牛群因缺乏草料饿得瘦骨嶙峋,被迫离开家园,迁往有水的区域。提示:关注厄尔尼诺事件,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厄尔尼诺事件是科学界公认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将给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异常变化,导致天灾连连,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对厄尔尼诺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防避为主。抗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自主整理一、沃克环流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_流。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_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_,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

3、温度较_。在西岸,_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_。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_差异。通过海气的_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_环流。2影响: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和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二、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2影响:(1)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_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_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_,气候由原来的_变为_,引发_灾害。(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_减弱或消失,气候由_转变为_,引发_。(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大气

4、环流异常,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具有_不确定性。3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_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_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_,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_现象消失,赤道逆流_,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_被_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三、拉尼娜现象1定义: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_的现象。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_,沃克环流_,同样会引起_和_灾害。四、监测与预报 加强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_,加强地区与国际的_、研究并预测其影响,是人类当前_和_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的重要途径。高手笔记

5、 沃克环流的形成 沃克环流是海洋大气能量交换型环流。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使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上升补偿流,水温偏低,进而东部海区相对形成了“冷水池”。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了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名师解惑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6、剖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受它影响时气候异常的最主要特点是旱变涝、涝变旱。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海面水温低于往年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由于“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所以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的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这种海洋热状况的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失常。讲练互动【例题】读图,甲图为“正常

7、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乙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1)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降水_,海面水温_,原因是_。(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及类型:类型是_,成因是_。(3)“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受_(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可能盛行_气流,出现_等异常天气。(4)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_干旱,_下游一带多雨;_常出现低温冻害,_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_;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_一带多雨,_下游则干旱。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

8、水等温线分布状况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转化分析“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如秘鲁沿海由原来的年降水量为25125毫米变为高达360毫米,出现洪水泛滥;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由原来的多雨变为少雨,出现旱灾。答案:(1)较多 较高 盛行上升气流(2)上升补偿流 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3)赤道逆流 上升 上升 多降水(4)河套 淮河 东北地区 粮食 空梅 河套 淮河绿色通道:“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带出现27年周

9、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现象。它不仅是一种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候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变式训练“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主要有( )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向秘鲁沿岸输送大量热量 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A. B. C. D.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海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沿岸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答案:B问题探究【问题】“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天气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10、?导思: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语意为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在赤道和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探究: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发生期间,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教材链接一、“思考”点拨(教材第41页)1.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较干旱。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比较湿润。2.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且方向相同。二、“思考”点拨(教材第44页)1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水温偏低,下沉气流强度加大,会引发旱灾;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上升气流的强度增加,会引发水灾。2较轻。精品地理教学资料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