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523713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实验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 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 距离符号:v= s时间t实验器材:刻度尺、木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2、按上图组装器材;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 ,填入表格中;1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填入表格中;15、根据测得的 S 、t ,利用 V1=S1/t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116、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S ;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

2、面上半段路程 S 所用的时间 t ,算出小车通过上22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8、记录数据表格。实验数据:距离/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 =t =V =111S =t =V =222实验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z.-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参加30ml 的水。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 90时,每隔 0.5min 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T,记录 10 次数据。3、熄灭酒精灯,停顿加热。

3、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5、以温度 T 为横坐标,时间 t 为纵坐标,在下列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时间 t/min00.511.522.533.544.5温度 T/水中气泡变 沸腾前:化情况沸腾时: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实验 3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一*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实验装置:.z.-实验步骤: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纸板 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O

4、N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一个角度射到 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和反射光 OF的径迹;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 和r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5、把纸板 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实验数据:次数入射角i反射角r123.实验结论:实验 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刻度尺

5、一把实验装置:实验步骤:.z.-1、在桌面上铺一*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支外形一样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数据:蜡烛到平面镜蜡烛的像到平蜡烛的像与蜡次数的距离/cm面镜的距离/cm 烛的大小关系123实验结

6、论:实验 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实验装置:实验步骤:.z.-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 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 u,使 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 u,使 uf,在

7、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实验数据:凸透镜焦距 f10cm物距与焦像的性质物距 u/cm像距 v/cm距的关系虚实大小正倒u2fu=2ffu2fu=fuf实验结论:实验 6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目的: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主要使用天平和直尺这两种测量工具。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刻度尺、三个形状规则且大小不同的铝块.z.-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2、用天平测出三个大小不同的铝块或其他物块的质量,填入表中;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三个铝块的有关长度,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填入表中;4、以体积 V 为横坐标,

8、质量 m 为纵坐标,在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而绘制成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5、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数据:m / gV / cm3铝块 1铝块 2铝块 3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实验 7 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目的:学会测量液体的密度,特别是学会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原理:密度= 质量符号: =m体积V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实验装置:.z.-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总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局部,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则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m

9、=m-m ;余总余4、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局部液体的体积 V; =m =V5、根据公式 ,计算盐水的密度,则实验数据:杯和盐水的 杯和剩余盐水的 量筒中盐水的m-m总余。V量筒中盐水体 盐水的密度质量m/g 质量 m /g质量 m/g积 V/cm/(kg m )3-3总余实验 8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固体的密度,特别是学会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原理:密度=质量符号:m体积 = V实验器材:天平、量筒、小石块、烧杯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 ;03、用细线拴好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 V ,

10、则小石块总的体积 V=V - V ;总0.z.-mm4、根据公式 ,计算石块的密度,则 =。 =VV-V实验数据:总0小石块的质水的体积小石块和水的总小石块的体小石块的密度量m/gV /cm体积 V /cm积 V/cm/(kg m)总333-30总实验 9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实验目的: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实验原理:当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砝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即测出了图甲中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填入表中;2、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

1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沿水平长木板匀速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填入表中;3、在木块上放砝码,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再做两次上面的实验如图乙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填入表中;4、比拟三次实验数据,归纳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次数压力/N摩擦力弹簧测力计示数/N.z.-123实验结论:实验 10 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习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学会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柱状固体、烧杯、水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分别为物体的 1/4、物体的 2/4、物体的 3/4 时,分别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数据:次数物体排开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