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文档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52353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专题材料(一)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1) 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一些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 没有消除。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 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建立现代农业。(2) 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呈扩大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 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村的

2、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 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3) 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 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4) 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不仅制约着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经济社会

3、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 必然要求。(二) 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 这一基本途径,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1)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无论是财政支出还是国家固定资产 投资,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投向,都应该逐步增加,并且形成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2) 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我们党和政府的部 门是相当多的,不能说哪个部门只为城里设,所有部门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有自己 的责任和任务。”陈锡文说。(3) 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4、,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 家园的激励机制。(4) 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5) 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三) 新农村建设的五个“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 概括起来是五个“五”:一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是 2006年中共中央1 号文件提出的五项建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 建设”。三是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 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

5、题;坚持科学规划,因 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 量广泛参与。四是“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 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五是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 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1) 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扶持力度,发挥农业科技的先导作用;(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3) 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4)

6、 加快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5)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五)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都成果显著,但要防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形 式主义弊端,避免一些地方官员大搞“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涉及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行政体制、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需要从全局把握。同时, 新农村建设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总方针。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党和国家工 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 农问题”盘根错

7、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 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人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 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 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10 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对策综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农村建设 所需要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2004 年, 我

8、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14524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农业贷 款余额98431 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农村在上述各项资金支出中所 占的比重,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显 然很不相称。因此,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 农村”,以及“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现阶段,要顺应经济社会发 展阶段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 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 构,按照存量适

9、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 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 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高效、 协调的工作机制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更加自觉地重视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各地区齐抓共 管

10、、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 的一些经验,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加以规范,有的还可以上升为法律。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 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 力。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建设好自己的幸福家园。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一 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 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

11、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通过发展农村教育 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觉悟水平和积极 性。目前,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的关键问题。韩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政府提出指导性建 设项目,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项目支持。江西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也讲, 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干不干、干什么、干多少、怎么干由农民根据需要决定。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12、 虽然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 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 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 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 员对口支持农村,建立城市医生取得职业资格和晋升职称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定期限的制 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及具备教师资格的其他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 村,实施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等工作,为农民群众创作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要鼓励 各类企业与乡村建立交流关系

13、,进行“一帮一”的支援。提倡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 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 制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之一,就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农村人多地少,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 年,在 农民的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收入的比重,分别占 756和 202,而 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变为分别占56.7和 36。尤其是农民人均来 自工资性的收入首次突破了千元,也首次超过了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这表明,就业结构和收 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 中,无疑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文章来源于易贤网 http:/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 http:/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 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