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迁移现象及其失效机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523004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迁移现象及其失效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电迁移现象及其失效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迁移现象及其失效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迁移现象及其失效机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成电路中的电迁移现象电迁移现象简介随着芯片特征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对芯片可靠性的研究也变得 越来越重要,而其中电迁移现象是影响互连引线的主要可靠性问题。在微电子器 件中,金属互连线大多采用铝膜,这是因为铝膜具有电阻率低、价格低廉、与硅 制造工艺相兼容、与SiO2层等介质膜具有良好的粘附性、便于加工等一系列优 点。但使用中也存在着如性软、机械强度低、容易划伤;化性活泼、易受腐蚀; 抗电迁移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采用金属薄膜互连线来传导工作电流,这种传导电流的 金属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作用下,沿电场反方向运动的电子将会与金属离子进行 动量交换,结果使金属离子与电子流一样朝正极

2、方向移动,相应所产生的金属离 子空位向负极方向移动,这样就造成了互连线内金属净的质量传输,这种现象就 是电迁移。电迁移失效机理电迁移现象是指集成电路工作时金属线内部有电流通过,在电流的作用下金 属离子产生物质运输的现象。进而导致金属线的某些部位出现空洞从而发生断 路,而另外一些部位由于有晶须生长或出现小丘造成电路短路。当芯片集的成度 越来越高后,其中金属互连线变的更细、更窄、更薄,电迁移现象也就越来越严 重。图2.1为典型的电迁移失效结果。(a)电迁移引发短路(b)电迁移引发断路在块状金属中,电流密度较低(104A/cm2),其电迁移现象只在接近材料熔 点的高温时才发生。薄膜的材料则不然,淀积

3、在硅衬底上的铝条,截面积很小和 很好的散热条件,电流密度可高达107A/cm2,所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发生电迁 移。在一定温度下,金属薄膜中存在一定的空位浓度,金属离子通过空位而运动,但自扩散只是随机的引起原子的重新排列,只有在受到外力时才可产生定向运 动。通电导体中作用在金属离子上的力有两种:一种是电场力七,另一种是导电 载流子和金属离子间相互碰撞发生动量交换而使离子产生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 擦力七,对于铝膜,载流子为电子,这时电场力孔很小,摩擦力起主要作用, 粒子流与载流子运动方向相同。这一摩擦力又称为电子风。经过理论分析有:F=F +F =Z*qE式中Z*成为有效原子价数,E为电场强度,

4、q为电子电荷。Z*的绝对值越小,抗 电迁移能力就越大。电迁移引起的失效模式1短路(1)电迁移使晶体管发射极末端积累铝离子,使EB结短路,这对套刻间距小 的微波功率管容易发生;(2)电迁移产生的晶须使相邻的两个铝条间短路,这对相邻铝条间距小的超 高频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容易发生;(3)集成电路中铝条经电迁移后与有源区短接,多层布线上下层铝条经电迁 移后形成晶须而短接;(4)晶须与器件内引线短接触的数目。2断路(1)正常工作温度下,铝条承受电流过大,特别是铝条划伤后,电流密度更 大,使铝条断开尤其是大功率管,在正常结温(150C )时,往往工作几百小时后 因电迁移而失效;(2)压焊点处,因接触面积小,电流密度过大而失效;(3)氧化层台阶处,因电迁移而断条通过氧化层阶梯的铝条在薄氧化层上 散热好,温度低,而在厚氧化层上散热差,温度高所以当电子流沿着铝条温度 增加的方向流动时,就会出现铝原子的亏空,而形成宏观的空隙。3参数退化电迁移将影响器件的性能稳定,如引起晶体管EB结击穿特性退化,电流放 大倍数hFE变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