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52269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念行者:心世界才是新世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下内容转载自一念行者的新浪BLOG文章心世界才是新世界空瓶小孩和我们所谓的大人有什么不同?小孩基本上是一个空瓶,而大人则是一个装得太 满实的瓶子。我们里面装满了什么?他们里面什么装的比较少?信念。每一个出生的小孩都 是一个空瓶子,当他们以空瓶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时,作为父母、老师或家长的我们,就 开始往他们里面装东西了装下我们认同的信念。就像往一个空瓶子里不断塞下纸团一 样,我们在不断地往孩子的里面装下我们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信念一个又一个,直到把 他们塞满。那些信念像科幻片里演的怪物的基因一样,当它被放到瓶子(孩子)里就开始借 助孩子的能量生长、变化,直到发生巨变,并开始掌控那个小孩。我们塞

2、到孩子里面的信念 以知识、智慧或道德的名义塞了进去。在开始,我们以为,我们往自己的孩子里面装的越多越好,我们看到孩子们装着知识 或智慧的“头脑”越大我们就越高兴。而实质我们能确定,我们帮他们装进去的东西越多越 好吗?那些被强塞进去的我们以为的好的信念,说不定在他们的里面成为怪物的基因呢,你 能不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手选择一些信念的纸团放进自己的瓶子里去?人人都喜欢自己的孩 子是一个装满知识、学问或智慧之珠的瓶子,有几个家长教给孩子保持空?东西可以放进去, 但之后要拿出来,你必须保持自己时刻是个空瓶子。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都在不断地往孩子这些空瓶子里装下知识、道德、信念,谁 在教导他们保持空?“保

3、持空”并不是不允许你不可以往他们里面放置东西,而是你要教会 他们不断地倒出那些信念。倒出信念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质疑它,考察它,认识它,解构它。 记住,信念只是信念,你永远是一个空瓶子,每个人都如此。空瓶子是我们的本质,认为我 们与他人有所不同,只是个念头所促成的幻觉。灵性教育:另一种掌控现在,有人看到传统教育对孩子们的“副作用”,于是他们提出或发展了一种新的教 育灵性教育,他们期待透过这种教育,试图从“根子”上改变传统教育对孩子们的负面 影响,而事实上这真的有用吗?当我们把灵性教育和传统教育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时,它 们就变成了平等的,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是平等的一样。把灵性教育看作是对传统教育的

4、对 治、改观、矫正,它就变成了另一种传统教育。在温室里的培育出来的花朵,你认为它的自然适应能力不强;当你把它移出室外,你 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它的适应能力就一定强了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能找到一种完全 是好而没有坏处的教育吗?即使你认为完全没有坏处那也是你的认为。当我们认为一种 东西不好或不对时,我们实质和我们所认为的那不好或不对的东西平等、一样。灵性教育比 传统教育高明,你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吗?当教育是一种掌控时,不管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冠以什么样的名称,它们本质是一样 的。观察一下现代的教育,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对人类的一种掌控,而目前那些所谓的灵性教 育是对人类的另一种掌控。它们只是换了点服装

5、,换了个舞台的传统教育。在你的观察中 这两种教育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传统教育和灵性教育都是在往人心里“装”东西的教育 传统教育在装一样东西,灵性教育在装另一样完全平等的东西,它们没有实质的区别。它们 都是一种试图掌控的教育。在“心”本身上下功夫,不是在心的镜像上下功夫人类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心所涉猎“内容物”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心本身上下功夫。我 们总是以为改变要放入的心的内容物,就能够改变心,而实质上这作用不大。人类的教育幻 觉和人类的其它幻觉一样:他们一直以来在自身以外用功夫。他们在用企图改变客体而改变主体的方式来改善人自身,而那根本不可能。因为,对 心来讲,客体根本不存在,客体只是一个幻觉,一个

6、你以幻为实的假象。改变客体无法真的 改变主体,那根本不可能因为客体并不真的存在,一颗同样的心依着同样的好像真实的 客体,可以制造出一千种它眼中的“客体”。你必须直接在主体上下功夫,任何在所谓的客 体心的内容物上努力的人,都无法通过改变心的内容物来改变心。因为心的内容物和心 是不联系的,它们并不是一体的,感觉中它们在一起、是联系着的,但那是个幻觉。当我们能认清这一点时,我们将从一个很大的幻觉中走出。我们将不再在“心”以外 用功我们将不关注任何客体,客体并不重要,它是什么都无所谓,我们的重点是心。客 体的幻象是进入心的一种途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路。从任何一个客体都可以进入心,记住, 重点是“进入”

7、心心,而不是停留在客体上。现在我们的教育反了,它们都停留在客体上了,它们忘了“心”本身的存在。它们在 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学这个或学那个,这样学或那样学上用功了这样努力没用。 人类要想透过教育来明白自身,解决自身的一切问题,必须回到“心”本身上来否则, 人类即使再发展一百万年,文明程度再提高一百万倍,他们的痛苦烦恼仍会依旧。为什么我 会这样说呢?因为他们用功夫的地方错了。他们让自己快乐和不烦恼的方法是调整和转动万 花筒,而不是去弄清楚那万花筒里的玻璃片。这显然是在“外部”用功夫。他们在操控虚幻 的花朵太在虚花(幻象)上努力,而不是在投射出那花朵的本质的玻璃片上努力!心是个投射仪,我们太把精

8、力放在投射仪面前的图像上了,我们把整个投射仪给忽略 了。传统教育显示的情况,是人类活在梦幻中本末倒置的错觉中的一个例证。佛陀说, 众生都在颠倒梦想,是的,这颠倒太深了,连他们试图走出颠倒梦想的教育方式也颠倒梦想 了。人类要想透过自身的努力回到真相和安静中来,把他那一切努力的重点颠倒过来吧, 从万有客体门类众多的心的内容中抽离回来吧,在“心”本身上下功夫!什么是在“心”本身上下功夫?我们都知道,“心”是虚空的,当我们找心时我们找不到。所谓在“心”本身上下功 夫是在什么上下功夫?心的化显是念头,所谓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在念头上用功夫。如果 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在念头上用功夫,那么念头又是什么?念头存在

9、的表现就是概念或信念 所以,当我们说要在自心上用功夫时,就是说要在自心所产生的概念或信念上用功。心的本 性是流动的,念头生了念头又灭,本来心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坚固。但我们感觉到的却常 常相反,我们都以为我们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和一颗固定不变的“心”,这似乎是真实 的,那么这个固定不变的“我”和感觉中的那颗不变的“心”又是什么呢?信念。信念 又是什么?信念是一个坚固不变的概念。因此,当我们意识到“我”或“心”存在,它们就 是在意识到的那个时刻的一个坚固不变的概念:一个“我是”和“我如何”的信念。心是怎么创造它的世界的?心是如何产生它的词的?心又是如何运用它们来创造自己 的生活的?影响人类之心

10、存在的信念总共有哪些?影响你自己之心的信念有哪些呢?此刻 你持有的信念是什么?你了解这些内在的事实吗?通常我们以为我们知晓一些“外部” 世界的事物比较有价值,而实质知道或学到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一门科学、技术或知识并不 比知道这内在的事情更重要。相反,真实情况可能是,对于一颗找寻安宁和喜乐的心来讲, 外部的东西简直不重要。心并不是真的想了解外在事物,它想了解它自己。看起来它希望去 了解外在事物,而实质,了解外在事物只不过是它希望来了解它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了解外在世界只是个借口,了解它自己才是目的。老师们透过教给学生这,教给学生那,来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内心吧。了解念头、概 念、信念或心的故事,

11、就是了解心的方式。教师们带领学生从心发生作用的对象上,移到“心” 本身上来在心的觉知、念头和心的那些信念、概念的故事上用功吧,这样,教育在为生 命的质量服务将成为事实!教育应是为生命质量服务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十分关心“心”的人因为心的观察学习的对象,对于心,并不重要。因此,教育内容之于教育也并不重要。 教育内容虽然决定一个小孩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比如,你重点给他物理学知识的教育, 他将来可能是个物理学家;你重点给他化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他将来可能是个化学家;你重 点给他外语技能教育,他将来可能是个翻译家、外交家或其它但,无论他们是什么家, 是什么身份,他们不痛苦吗?他们人生没有烦恼吗?他们

12、学习的那些知识、技能、学问能决 定他们的人生不苦吗?倘若人生活着是为了快乐和不苦,如果这样说是对的那么,一个 人一生所学习的内容就不重要了。你的小孩将来或许是个化学家、是个物理学家,或是个什么其它类型的科学家,但他 如果不是个快乐的人,他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人类的教育应该指向于如何做一个快乐无苦 的人,而不是成为什么家或变成什么身份。外在世界是通向内在世界的一座桥。心一生所有的努力、找寻和旅行,都是为了踩着 那些外面的桥回到它自己里面来。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心的跋涉。踩着物理、踩着化学、踩着 自然科学的桥或垫脚石,最终心是为了回到它自己。教育是给予“心”一些礼物,但现代整 个社会的教育重点却放在了

13、礼物而不是心上了。这是严重的颠倒。在那向外的梦幻中,心停 留在外部它痴迷的事物上,而忘了回到它自己。现代的教育基本都是指向外的,而教育者本 身也都迷失在外部世界和外部事物上。他们关注学生的外在生活,胜过关注他们的内在生活。 当然,对于他们自己也一样。他们不了解内在生活(心),也不知道如何去那里。作为教育者,你能不能不关注你的小孩学会没学会钢琴,学好没学好绘画,或他的某 科成绩如何,而关心他现在是不是一个快乐的小孩?他是如何对待他生活中上的困惑的?他 有烦恼吗?他对困难是什么看法?你教给过他吗?一个人一生学什么专业或成为什么,只是 个游戏和游戏身份的不同,相比较他的身份而言,他是否是个活得安宁踏

14、实的人更重要。教 育者们应从关注教育的内容上抽离回来,来关注那被教育者,那接受教育内容的“心”!教 育者必须是一个十分关心“心”的人,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教育应该指向两个地方教育应该明确的指两个地方:外在和内在。教育必须是那样。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 树一样,他必须向下和向上双向成长。如果你想要你的小树长得更高,你必须关注它的根。 相对于关心一棵树的地上部分,关心它的地下部分更为重要。教育应该分两种教育道的教育和术的教育。所谓道的教育,是指向内的,研究心 的,心性教育;所谓术的教育,是指向外的,作用于物质的,知识和技能性教育。对小孩的 教育来讲,你关心他的地下部分给予他道的教育

15、,应该比你关心他的地上部分给予 他术的教育更为重点和重要。道,意味着心,术,意味着头脑。我们对孩子心的关爱,应该 超过他们的头脑。但观察一下现代孩子们的教育,好像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训练一个小孩有一 个强大的、超容量的、与众不同的头脑,而没人关心他的心世界。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关注一个人突出的部分头脑及其能耐,而不是关心那一直隐藏 在下的部分心及其生活。这是一个本末倒置。我们的教育应该调整过来。人类的教育应 该明确的划分为指向内在和指向外在的教育,在人生的早年,教育的重点是指向内在的教育 道的教育,在这个教育完满之后,再开始重点给予孩子们指向外在的教育术的教育。 只有这样人类存在的发展才是均衡的,否则

16、,我们只建设好了我们的地上的、物质的、可见 的文明世界,而我们地下的、精神的、不可见的心世界将不怎么样。心念教育,应该是每个阶段人的初期教育每个人活着,应该首先弄明白心、存在和心世界之间的关系明白生命它自身,然 后再向外奋斗发展,否则,他将一直是混沌不清的。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的知识性的东西 太多了, 没人给我们智慧性人生真理性的东西那都是我们自己长大后,经过长久的心 理受苦或挣扎自己摸索出来的,关于这些心灵上的领悟,我们能不能也由学习、而不是必须 由经亲自经验而领悟呢?当然能。那就是来明白“心”、“心造的世界”、“本来的存在” 和“心创造它世界的机制”来达成这点。这种教育,我称它为“心念教育”。它是来研究心 的工作原理的,来明白心和存在真相的。我们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都最好先了解这些, 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再去研究你的物理化学、你的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