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496634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结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钟祥市旧口镇幸福中心小学摘要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是个社会性问题,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一、课题的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温暖、管理,他们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

2、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成长。二、现实背景及意义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2 .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三、目标内容1 .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

3、,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2 .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四、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方法。(1)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2)探究怎样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应联络留守儿童的父母、家庭、监护人给他们关爱,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寂寞,让他们心里都充满温暖,洒满阳光。(3)研究怎样养成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问题。在校和老师沟通,监督

4、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再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络,共同监督他们学习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孩子。(二)课题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1、预备阶段(2014年2月)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2、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3月一2014年9月)(1)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写出调查报告。(2)总结归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3)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3、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总结研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三)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案例分析法、4行动研究法、5文献法(四)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研究,确定

5、参与研究的老师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五、初步成效(一)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50%(单亲教育”型)与爷爷奶奶在一起30%(隔代教育”型)与其他亲戚在一起20%(寄养教育”型)(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20%与父母一年见面次的80%与父母电话联系较少的10%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100%非常想念父母的90%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

6、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

7、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

8、析。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50%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沉溺网吧、有赌博等不良行为。(四)对策1、架设心桥”,加强

9、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我校通过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1)让电话传情。为留守儿童”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情热线”,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2)让鸿雁传情。通过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日记”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发泄出去。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2、定期家访,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系学校的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定期家访,在一学期内对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时刻遵循着如下的原则:(1)、针对问题,注重及时性宥事就联系,没事就休息”。(2)

10、、指导为主,注重可操作性一一不是说教,更不是告状工(3)、及时反馈,注重连续性一一紧抓不放、常抓不懈这一种形式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教师工作更加得心应手。3、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完善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办法:一是摸准信息,建立台帐”,做到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二是实行三个优先,即:学习上辅导优先,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建立进步档案。生活上照顾优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活动上安排优先。三是多渠道沟通。即:开展谈

11、心活动和家访工作,增进和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教育孩子水平。四是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六、研究成果我校自开展留守儿童课题研究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广大师生及社会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少先队发出同在蓝天下,伸出我的手,温暖你的心”的号召,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等各种活动,以感恩”为主题举办了演讲、征文竞赛,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悟亲情。课题组教师每周和联系的留守儿童谈一次心,掌握它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月指导其给父母写一封爱心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年陪同其过一次有意义的节日,有的还与留守儿童一起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学校还利用教师电子备课室,通过网络视频每月让有条件的家长与孩子在网上见面,缩短家长与孩子的空间距离。我校还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家校通更方便、快捷地帮助我们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留守儿童是千千万万儿童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格外关注和呵护,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提高了理论认识,增加了实践经验,使不同境遇下的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xkt2014125课题主持人:陈宗文课题参与者:贺勇涛刘军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