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488233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天地。恵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这是一首_诗。2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_。3里面有几样植物?_。4短文中分别描写了_和_两样动物。2.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下列各题。绝句_,_。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的_。3这首诗的前两句选用了_、_、_、_四种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4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3. 听古诗,并选正确的选项。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_,非是藉秋风。1下列加

2、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垂緌(ru)B.清露(l)C.疏桐(tng)D.藉(j)秋风2下列有关诗人简介有误的一项是( )A.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B.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C.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D.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3补充诗句( )_,非是藉秋风。A.居高声自远 B.床前明月光 C.前不见古人 D.后不见来者4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

3、汁液。B.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C.疏:开阔、稀疏。D.藉:狼藉。5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A.托物言志 B.动静结合 C.虚实结合D.衬托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B.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C.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主观描写

4、,后两句侧重于写客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D.“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才能声名远播。4. 古诗阅读。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从诗词的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A.唐诗B.宋词C.元曲D.汉赋2“昏鸦”在曲中的意思是()。A.昏头昏脑的乌鸦B.黄昏时即将归巢的乌鸦C.被人打昏了的乌鸦D.睡得迷迷糊糊的乌鸦3这首曲描写的是()的景色。A.清晨B.上午C.中午D.傍晚4以下关于这首曲的理

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这首曲的名字。B.在一座小桥旁,有一户孤独的人家。C.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作者独自一人流浪在天涯。D.一棵枯败的藤上,停歇着一只乌鸦。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诗题的意思是(2)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行诗的意思。(3)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立意相反的诗句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诗人在送别元二劝酒时,一定还有很多话要说,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他们可能说些什么。6. 课内阅读。饮湖

6、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诗中的“西子”指_。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_比作_,突出了西湖的_。3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西湖_天和_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_之情。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采莲曲王昌龄_,芙蓉向脸两边开。_,闻歌始觉有人来。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描写的是()。A.水仙花B.荷花C.菊花3根据古诗内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描写送别友人B.描写姑娘采莲C.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汉乐府江南(_)王昌龄采莲曲(_)4这首诗中采莲少女有什么特点?_5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表达出诗人什

7、么样的感情?_8. 古诗阅读。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解释下列重点字。依:_尽:_穷:_ 更:_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所_,短短十个字,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_,要想看到更远处,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3“_”这两句诗常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两句劝告人们上进的诗句:_。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_5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_9. 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3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8、。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_10. 课内阅读。山 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写的是_。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_,“斜”字与“上”字_,写出了_的山势。( )A.山;距离;意思相近;高而缓B.山路;绵长;呼应;高而缓C.山路;绵长;重复;高而缓(2)“白云深处有人家”,写_,写_。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_”,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

9、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_。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_: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A.云;人家;石径;很高;想象的空间B.白云;深处;寒山;很大;想象的空间C.云;人家;石径;很大;想象的空间(3)“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的情感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_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_”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_。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诗

10、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_。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_”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A.惊喜之情;红;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B.叹之情;晚;夜晚之景;喜爱之极;停车坐爱枫林晚C.惊喜之情;晚;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4)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_。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_。( )A.枫林;原因B.枫叶;心情C.枫林;秘密11. 诗歌阅读。花朵是春天的彩信为了把春天到来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太阳群发了彩信桃树收到了梨树收到了该开花的树都收到了枝条上

11、的花蕾是它们的收件箱风中轻轻摇晃着哦,这是在一点点地打开一片片花瓣露出来花瓣刚一露出来蜜蜂和蝴蝶就飞来了它们都想抢先看看蜜蜂一边看还一边小声念着呢有图片有音乐这是一种转发率很高的彩信配乐的花香里春天像花瓣一样美丽着1谁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大家?()A.花朵B.太阳C.春姑娘D.时间2谁没有收到太阳群发的彩信?()A.桃树B.梨树C.该开花的树D.蜜蜂3“它们都想抢先看看”句中的“想抢先”可以换成成语_。4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把_比作_。12. 理解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填空。(1)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中的“饮”指_A.饮水;B.饮酒;C.饮茶;“湖”指_A.太湖;B.南湖;C.西湖。(2)望天门山采用的手法是_A、比喻B、白描C、夸张13. 课内阅读。“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回答道,“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1“奔流不息”是形容河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描写河流的?(写出三个)_2“我遵循这条规律”,“这条规律”是什么?_3河流为什么受到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