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477680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发送短消息 UID256465精华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

2、存在心理障碍。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青年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如:抑郁、急躁、焦虑、人际敏感、偏执倾向等。中年主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我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所造成: 1 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与专业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是而且现在正处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 来自于工作的压力 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具体表现

3、在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地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而且,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 3 来自于时代变革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修;要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创新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又抓好教学质量,要搞好同事间的相互竞争和协作;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二、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更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教育,无论是对教师自我心理品质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拓展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 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中小学生本身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性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这样,在与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心理品质等都直接影

5、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事实表明,学生的害怕、说谎、缺乏礼貌、违抗、挑衅等失调心理,其原因之一,与某些教师心理不健康,师生关系不佳有关。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暴躁还是稳定、和蔼;()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2 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等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使

6、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反之,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公平地对待学生,处理方法消极不合理,使师生矛盾更加尖锐,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调。 3 教育工作效率的影响 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地发展,能正确、迅速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及时地处理好各类问题,能营造一种和谐、温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其工作效率必然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

7、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三、怎样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

8、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2 要学会调控消极因素,调节自我情绪。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用理智驾驭情感,合理调适不良情绪。 3 正确对待挫折、失败,提高承受焦虑的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 4、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从我做起,不断学习,提高自我是对改革的最好适应,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积极方法。 所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