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6475820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第332课串讲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1课 串讲笔记我们在轮回中修行,就是要把随顺轮回的心态和行为,以菩萨行的方式进行庄严,在轮回中通过利他心、利他行来改变自己。真正通过长时间的观修,我们的心就会变成菩萨心,一动念都是利他的念头,这种效果要通过长时间修行之后才能够到达。加行局部分了两个科判,一个是“净化自相续,另一个是“为利他而修心。“净化自相续的修法分八个局部,已经学完了;“为利他而修心的修心分很多种,1是为了自己能够生起出离心而修心:比方?开启修心门扉?,还有?扎嘎山法?,这一类的论著是阐释看破今世、舍弃今生的修心法要;2在看破今世而生起出离心的根底上,为了利他而修心;3是为了证悟空性而修心。此处主要是以布施为例,说明为利

2、他而修心的方法。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总说布施一切;二、别说布施身体。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了成办利众之事,我们应当毫不吝惜地布施身体、受用以及三世中已经造、正在造、即将造的一切善根。 要点:1.布施的目的:为利有情故。在弥勒菩萨所造的?经庄严论?中提到,菩萨的布施远离两个企图:第一,不是为了别人的报恩。第二,不是为了异熟果。菩萨的发心更加清净,不是为了后世成熟异熟果而做布施,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众生获得利益,自己是否得到今世的感恩、后世的果报都无所谓。最好的布施心态是不求一切,真正为了众生去布施

3、。2.布施关键在于打破自己的悭吝心,而不是强调外在的行为,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布施,这种心态很有问题。布施,一方面让对方获得帮助,更关键的是在于打破自己的悭吝,让心逐渐成熟起来。3.“尽施舍是布施境界的一个标准,是指没有悭吝地完全施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完全布施自己的受用;第二类,完全布施自己的身体;第三类,完全布施自己的三世一切善。受用属于身外之物,身体属于自身,善根是心上的法,当然真正的心不可能布施给众生,但心上的善根、习气、种子都布施了,包括了身心内外的一切,就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了,这就是所施当中布施一切的意思。壬二、原因: 舍尽那么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假设生尽施。 施舍

4、一切是为了脱离痛苦,使自己的心为自他二利成就涅槃。再者,既然死亡时身体及一切受用都要舍弃,那还不如现在布施给一切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 要点:1.一切尽布施的原因:1?“舍尽那么脱苦。我们之所以漂流轮回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有执著,执著“我就形成了我执,这就是轮回的大无明,是一切流转的根本因,其余的烦恼、恶业等一切轮回痛苦都是因为我执才得以显现。如果我们放弃对世间法的执著,就会从不断追求物质的成败得失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完全舍弃对“我的执著,就能从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我执上解脱出来。所以放弃一局部就脱离一局部的苦,如果舍尽了就脱离一切苦。2“吾心成涅槃,既然远离了一切执著,心就寂灭了

5、。从严格意义上讲,涅槃的意思就是圆寂,圆是指证得圆满功德,寂就是寂灭一切烦恼。我们不得解脱,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执著,如果能够放弃执著就会远离一切痛苦,这是圣者给我们开示的殊胜解脱之道。菩萨放舍的是执著,但不等于不再造善根,菩萨还会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不断地造善法,因为能利益自他的,除了善根之外绝无其他。所以舍弃的是利益自己而造善的错误想法,放舍还是翻开心胸的一种修法。3死的时候,一切身体和身外之物都要被迫舍弃,被迫放弃的时候,自己处在非常不情愿的心态中,有很深的贪念,会因此而引发很深的痛苦,所以贪著越大痛苦就越大。既然被迫放弃时如此痛苦,还不如现在主动放弃,布施给一切众生,因为只有用于利益众生才是最

6、有价值的。而且,因为早已布施众生,早已主动放弃,心理有所准备,即便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要和自己的财富、身体别离,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如果主动地放舍,认为一切执著的对境可有可无,对财富受用没有很强的执著,这种心态可以帮助自己得到一个清晰的思维,在此根底上才能深入法义,才能深入思维空性、思维因果,可以更加清晰地了知甚深的含义而不只是在昏浊的大脑中,留下词句大概的印象,其中甚深的含义,对解脱有什么必要和帮助完全不明白。所以,主动放舍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生起清净的智慧,了知这一道理之后,应当进一步开始修持放舍之道。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布施身体是属

7、于一种比拟成熟的修法,或者说比拟高层次的修法,因此佛陀并没有要求初学的菩萨一开始就要做到根本不考虑自己,完全奉献给众生。佛的意思是等到自己的功德成熟之后,为了打破对身体的执著障碍,在因缘条件成熟的前提之下,可以布施身体,而不是现在就要布施,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将来要逐渐到达这样的境界。还没有到达这种很高的境界之前,我们可以按照颂词的教义相应地行持,首先从学习开始。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我既然已经将自己的这个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那当然就任凭他们恒时随心所欲进行杀害、谩骂

8、、殴打等。 要点:1.菩萨对身体没有任何的耽著,在某种因缘条件之下,他可以让众生打骂杀害,这个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的方式对众生最有利益,他就会以此来利益众生;但如果这个方式对众生并没有利益,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做。所以判断是否是菩萨的标准,并不是杀他而他不还手,不能够通过外在的行为作为判断的依据。菩萨肯定有这样的境界,但是有时候,他如果被杀害,那么会中断对其他很多众生的利益,因缘时机还不成熟是不能这样做的。菩萨是否做一件事情,都会考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所以即使到达这样的境界,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是否一切场合他都会这样做呢,需要观待时机是否成熟。2. 虽然我们做不到“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但至

9、少能够有效地遏止住自己的嗔恚心。凡夫人有惯性的思维,如果别人打我,我就要打他;骂我,我就要骂他;杀我或我的亲人,就要杀人偿命,今生杀不了你,发愿后世也要报仇。所以凡夫人的思维没有一点忍耐心,完全随自己的习气处理问题。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颂词,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么高的标准,但是至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能够合理思维,不会像最初完全未调心之时,产生强烈的报复心态。3. 我们完全把身体布施给众生,有时候是表现为安忍打骂杀,但更多的情况那么是像上师那样,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利益众生上,没有为自己的事利用身体,相当于已经把身体布施给了众生,这也是一种完全的布施。4. 这里表达的境界主要是菩萨完全无条件、不求

10、回报,也不为自己的异熟果报,众生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他都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这个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伟大。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纵然人们对我的身体百般戏弄玩耍、轻侮侵犯、冷嘲热讽,都未尝不可,既然我的这个身体已经施给了他们,还谈什么防护对它的损害呢?只要不成为对他们有暂时、长久危害的业,就随他们的便吧。 要点:1.凡夫人认为他人不能对自己侮辱伤害,表现出对身体的强烈执著。菩萨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他要放弃的就是对身体的执著,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身体,身体就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众生了,众生想要戏弄,也是戏弄众生的身体;要侮辱,也是侮辱众生的身体

11、;要讥讽,也是讥讽众生的身体,按理来讲已经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关键在于认识到本来心和身并不是真正的一体,只是我们习惯于把身体执著为心,心执著为身体,好象二者是一体的。如果长期修习,把身体布施给众生,会真正到达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众生的境界,所以任其打骂都可以忍受。2.需要遮止两种心态:1热血沸腾。因为会产生懊悔心,懊悔心是毁坏善根的四种因之一,可以说事情就白做了,没有得到善根,而且自己受到了伤害,还有可能因为这个因缘对法退失信心,可谓得不偿失。2畏难放弃的心态。虽然我们现在布施会有痛苦,打骂杀会有感受,但是当我们修行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可以完全把身体无有悭吝的布施,并且身体不会痛苦,心也不会

12、有痛苦的感受,那时再布施身体就顺理成章,自然就会去做。3. 有人会想,众生对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打骂乃至杀害,会有很大的罪业,怎么可以说只要不造杀生偷盗的业都可以随顺呢?此处可以这样分析:1菩萨在利大于弊的前提下,为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超越自己的执著,并且众生伤害他的事实不可防止的时候,他会承当这个伤害。2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前世的因缘成熟,无法回避的时候,众生伤害他,他会发愿通过这种方式和众生结缘,并成为未来度化他的因缘。所以,菩萨从不会做真正伤害众生的事情,即便是当下好似伤害了众生,但究竟来讲都会通过这个因缘去帮助众生,或者成为对方安乐的因缘,或者成为自己修行的助缘。除此之外,不可能不管对自他是

13、否有利,随随便便就随顺众生,因此杀生等恶业是不会去做的,随顺也有一定的方式和界限。第32课 串讲笔记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子一、总说: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永远获得利乐,万万不要无有收益。 要点:1. 缘我者:包括一切见闻忆触我的众生,以及我见闻忆触的一切众生。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假设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但凡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心还是起信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实现他们一切愿望的因。所谓的“信心,?大疏?中说是不信不信:本来,颂词中和注释中都是讲信

14、心,而?入行论大疏?中说为“不信,是否为错别字,请诸位学者斟酌。 要点:按照菩萨的做法、菩萨的轨那么去发愿,不管这些人在见闻忆触我之后,产生信心或不好的心,我都回向愿他们解脱,获得一切利益。因为:众生如果不缘我而生起信心或厌恶心,他就没有和我结上缘,没结上缘,我就很难直接利益他。虽然我的发心是缘一切众生,但是在所有众生中,这些众生出来了,对我具有某种强烈的心态,这说明在所有和我有缘的众生中,在所有我要度化的众生中,他们和我有更近的特殊因缘。既然如此,那我就更要对他们发菩提心,更要发愿这些众生早日成就,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提前度化他们。丑二、回向行为具义: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

15、具菩提缘。 不管是任何众生对我直接恶语中伤也好,还是进行其他加害也好,或者在他人面前挖苦挖苦也好,但愿这些众生都具有菩提的缘分。要点:愿彼毁我者:毁就是诋毁,不是心和意乐的行为,属于语言的造作。如果不懂得修行,讥毁我的人、污辱我的人、害我的人,都可能成为我发恶愿的对象,成为未来互相伤害的因缘,但当我们懂得回向行为具义的道理之后,一切恶缘都可以成为利益自他的菩提因。轮回中,这些因缘是不缺的只要在轮回中,就会遇到诋毁自己的人、伤害自己的人、污辱自己的人。如果自己是具有这样意乐的菩萨,遇到一个人诋毁我,好了,“皆具菩提缘,就发愿愿他和我具有菩提因缘;遇到一百个人同时辱骂我,我也这样作意,那么就有一百

16、个人和我具有菩提因缘。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变成一切无依无怙众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导,并作为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 要点:菩萨发愿变成利益众生之因,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不仅能够在当下利益众生,而且通过菩萨的愿力连接,可以成为众生未来的解脱之因。由于这些桥梁、渡船是菩萨的愿力所化现的,所以,众生只要踏上这个桥、登上这个舟就和菩萨结缘了,随着因缘越来越深,乃至逐渐获得解脱。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我愿在求海岛者面前成为岛屿,欲求明灯者前变成明灯,想要床榻者面前变为床榻,愿作为需求奴仆众生的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