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概述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47510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知识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药知识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药知识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药知识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药知识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知识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知识概述(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知识概述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所载,己达三千种以上。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 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 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药物中,植物*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 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 个重要内容。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

2、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 把它称为“中药”。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研究对象和任务:凡用于治疗和预防药品疾病的物质,一般统称为“药物”,就来源而言,药 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 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 工品。“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 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 和民族药。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

3、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 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 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 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 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 一的加工炮制规范。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 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 多为自采。自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

4、了中国医药学主库,也促进了中药 的发展。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三著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用药方 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和延伸了“中药”的内涵,组成了 广义的中药体系。中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草药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内容很丰富和广泛,所以它和许多药学基础 学科及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中草药的医疗作用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要研究化 学成分,就必须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不但中草药 真伪优劣的鉴定常要用化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就是药用植物的栽培、采收、炮制、 贮藏等研究加工,也往往要采用化学的方法来测定在这些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增减 和变化

5、。因此,无机化学、有权化学和分析化学也是中草药学的基础课程。中草药化学这是研究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以及探讨 化学成分的结构和药效关系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和中草药学可以起到互相补充 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对中草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以 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中草药学的学习有助于中草药化学成分提取、分 离等研究工作者对于中草药具有比较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有利于提取、分离所用 原药材进行正确的选择和鉴定,以免发生用错原料而造成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等 情况。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讲授祖国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如中医对人体生理、 病理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药物作用与方剂

6、配伍等知识。通过中医学基 础的学习,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可以有更好的了解,为分析中医处方和中草药制 剂的组方设计打下基础。药剂学这是研究各种原料药物如何调制成为适于直接应用于病人的药 物剂型的一门学科。中草药是调制药剂的一类主要原料,中草药学的学习有助于 药剂工作者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时更好地选择原料药材及其粉碎方法、粉碎程度、 浸出溶剂和浸出方法等等。药理学一这是研究药物作用原理的一门科学。通过药理学的学习,对于中草 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和用途可以有较深刻的理解。植物学因为中草药极大多数来源于植物,所以必须失通过植物学的学 习,具有关于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分类系统等知识,才能深刻了解植物 药

7、材的来源与宏观的、微观的鉴别特征,在现行教学计划中,把植物学的内容合 并在中草药学中,主要是为了精减课程门数,同时也可以说明二者关系的密切性。 此外,为了学习动物药和矿物药,将在有关章节中扼要介绍一定的动物学和矿物 学基本知识。中药分类方法: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 药亦有700 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 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 展的。例如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 365 种药物按照毒 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

8、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 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 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 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 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 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 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 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 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 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

9、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 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 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 种属于菊科,而 且其中10 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 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 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 的中草药等。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

10、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 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 木兰科、毛莨科等等。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那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 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 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 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 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 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 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

11、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 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 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就医网 “生活保健”栏目欢迎您的光临和交流,并请你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 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 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 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 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 之称,

12、对现代现代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 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 学仍然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 260 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 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 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 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 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 了 400 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

13、、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 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 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 12 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 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 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 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 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 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 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

14、条辨,载药110 种,就产地、 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 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 很大的参考价值。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 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 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现代医药学的某些成果, 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 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 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

15、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 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 的是1935 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70 万字,收药目 4300 条, 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 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 21 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了古今有关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 部大型辞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药学术的进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功 效和主治已明确分别开来,功效表述较准确,增加了中药剂量,以及逐渐用科、 属、种名表示中药基源等。这一时期药

16、用植物学、生药学已成为研究植物类中药的自然来源(分类)、 性状或鉴别等新兴的学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赵燏黄中国新本草图志、 祁州药志、现代本草生药学和裴鉴中国药用植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 与此同时,也从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对若干常用中药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其 中以陈克恢对麻黄成分、药理的研究最深入,而且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其他学 者对洋金花、延胡索、黄连、常山、槟榔、鸦胆子、益母草、乌头、川芎、当归 等百余种中药进行了成分、药理或临床研究,开拓了中药现代研究的道路。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 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27 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普及与发 展,在研制药品、防治疾病中,大量采用中医药,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它为 中华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