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473514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 (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考点对接】.文意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2009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最美丽的谎言)第11题:“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词句品析: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义及其传达的感情。2009年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世上最好的地方)第11题:“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结构梳理:梳理文章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2009年浙江金华市中考试题(那盆水仙花)第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文体辨识:辨识记叙文中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2009年山西省中考试题(溃散的黑暗)第11题:“

2、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_。”2009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布鞋)第17题:“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问忆,表达了对之情。”要点概括:归纳文段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2009年四川乐山市中考试题(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第16题:“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内容探究:分析、探究文章深层的内容意义。2009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老水车旁的风景)第24题:“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 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009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那一扇门)第23题:“探 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

3、年,有人认为是 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写法赏析:分析、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对特殊句式、修辞等进行赏析。2009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无价的奖赏)第27题:“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阅读作品后的体会、感受、启示。2009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无价的奖赏)第29题:“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个性解读:对作者的观点、思想倾向联系自己的生活作出独特的评价。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第12题:“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

4、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迁移拓展:根据阅读材料,连接生活,进行仿写、补句及片段写作训练。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宋朝的雨)第9题:“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 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2009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母亲的三句话)第16题:“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 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备考策略】记叙性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文意,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因为记叙性散文的的主旨往往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人和事来表达出来的。因 此,要通过分析记叙的人和事,来分析作者所

5、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章的主旨。文章思路理清了,主旨理解了,把握住了文章整体大意,那么,对于局部的理解 感悟,像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品析、作品感受、个性解读、迁移拓展等,就在立足于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分析探究了。这类文体考查时 设题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主要通过写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来表现深沉的父爱。对这个基本文意把握了,再无论怎样 设题,无非是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但一切都是离不开这个主旨的。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始终立足于文本,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特点。写作技巧是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写作技巧的考

6、 查,也要结合文意来分析。把握住了这个原则,再根据题目要求,去组织语言作答,就不会有大方向上的问题。再者,这类文体的试题,多是简答型试题,要抓住核 心,要言不烦,语句通畅,按照空格多少作答。【试题回放】为我唱首歌吧英 安德里安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合,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孩子。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 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

7、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 【注】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著一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这时候,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柯尔比找到了全市最著名的音乐辅导老师玛丽,玛丽老师感动地说:“我去,我去!”在玛丽老师娴熟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练习唱歌,当然是在伊丽莎白接受治疗的时候。真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

8、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同样出色的是,这个秘密的保守十分成功,在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在一辆手摇车里,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的惊奇显而易见,激动使她苍白、漂亮的面庞涨得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种地听着。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在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非常的微弱,因此,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11)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

9、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12)谁都知道,这些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要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得忍受多么大的病痛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从不希望再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音符。(13)如今,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正在地下安睡长眠,但伊丽莎白记忆的耳朵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幼稚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注】扑簌簌(s),形容掉眼泪的样

10、子。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从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第(12) 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请用横线在(11)两段中划出描写伊丽莎白外貌的文字,并说说这些文字反映出她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2009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解题支招】第1题,要点概括。先

1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再分析从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表现出6个孩子关爱同伴、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第2题,语言品味。结合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表达的效果:(1)表现了孩子们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很迫切。(2)表现了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疾病、自豪快乐的情景。第3题,理解句意。根据全文内容,具体理解“最美”和“最后”的具体含义:“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6个同伴已长眠地下。第4题,内容探究。从本段的描写中,分析“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心都快要碎了

12、”,表现出“我”内心的无比痛苦。(或“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到今天仍然感到震颤,表现出我极为感动的心境。”) 第5题,写法分析。从要求的(3)和(12)中,先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然后看两段描写所表现的心情变化:由忧伤痛苦变得欣喜快乐。第6题,作品感受。紧紧结合故事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启示。示例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我们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示例二: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专项演练【学以致

13、用】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站牌下的约定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一辆开

14、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那你们是“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原来是这

15、样。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