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47050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机械创新设计(较完整版).精品文档.第一讲1、机械创新设计与现代设计、常规设计有什么差异和关联?创新设计方法: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现有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实现创新构思,获得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果.特点:强调发挥创造性,提出新方案,提供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法,获得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现代设计: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各类工程应用软件及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的机械设计。常规设计:常规设计是以应用公式、图标为先导,已成熟的技术为基础,借助设计经验等常规方法进行设计关联:机械常规设计始终是最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在强调现代设计、创新设计

2、时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创新设计的基础常规、现代设计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仅仅借助了先进、高效的计算机应用手段,提高了设计过程的效率,但没有脱离常规设计的思维。2.现代创新人才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1) 具备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 不断进取与追求的精神(3) 合理的创新思维方式(突破传统定式)(4) 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创新的必备条件)(5) 掌握一定的创新技法3.学习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有那些?1.机构的创新设计2.机构应用创新设计3.机构组合设计产生新机构系统4.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5.利用反求原理进行创新设计6.利用仿生原理进行创新设计第二讲1简述创造性思维四大特性 (方法的

3、开放性;过程的自觉性;解决问题的顿悟性;结果的独特性)。影响创造 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1)天赋能力:与生俱来的所有神经元 (2)生活实践:后天实践活动具有的重大意义 (3)科学地学习与训练科学、简单易行的专业学习与训练2了解和阐述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 创造能力三者的关系。 3.理解综合、分离创造原理的特性和基本 实施途径。概念: 有目的的将复杂对象分解,提取核心技术,并利用于其他新事物。特征:1)与综合创造原理对立,但不矛盾; 2) 冲破事物原有形态的限制,在分离中产生新的技术价值;3) 实质上综合法与分离法两者无明显界限,实践中常常相互贯穿,共同促成新事物。实施途径:1

4、)基于结构的分解;2)基于特性、原理的列举分离第三讲1学习创造原理的基础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2物场三要素是指什么?(两个物与一个场)比较完全物场(三个要素齐全的场)、不完 全物场(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存在的场)、非物场(三要素中仅有一个要素的场)的异同。3列举三种所熟悉的创造理论,简述其实施的基本途径。 (1)物场要素变换:电磁场取代机械场(2)物场要素补建:超声波加工(特种加工工艺)第四讲1、实施群体集智法应遵循哪些原则?提出自 己运用此法的技巧。(要求从不同角度提两点)1.自由思考原则:解放思想、消除顾虑2.延迟评判原则:过早的结论会压制不同的想法,可能扼杀有创造性的萌芽3.以量求质原则:相

5、关统计表明,一批设想的价值含量与总数量成非线性正比。4.综合改善原则:充分利用信息的增值。为什么设问探求法特别强调“善于提问”? 简述所学的九种基本提问。 学习者的基本技能 创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 有无其他用途; 能否借用(直接); 能否改变使用(间接);能否扩大(改良); 能否缩小(改良); 能否代用; 能否重新调整; 能否颠倒;能否组合如何理解希望列举中的需求与创造的关系? (1)需求引导创造 (2)创造满足需求第五讲1什么是黑箱思维方法?试运用黑箱法对身 边一常见物品(事件)作功能、特性分析。 (如:手机、电池、电脑、照相机、万用表、 卡尺、千分尺、投影仪等)概念:分析未知系统与周边

6、环境的输入、输出及其他关系,了解其原理、结构、功能、特性。2.系统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技术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3.加权评价法有哪些主要步骤?计算定量分 值与模糊分值方法上有何不同? 步骤:1列举指标;2加权系数分配;3无量钢化;4加权积分;5结论1.定量积分 按规则统一对可量化指标进行评分。2.模糊评价运用集合和模糊数学的处理,对模糊信息数值化。第六讲1.叙述平面四杆机构演化成曲柄滑块机构的过程。 如图,将CD的长度增至无穷大即可得到曲柄滑块机构2.以曲柄滑块机构用于中小型压力机设计为例,叙述运用改变运动副尺寸获得创新设计的方法。 第七讲(缺讨论题)一. 机构在机械设计的地位二.

7、机构的演化和变异 1.机架变化影响机构功能 2.运动副尺寸、结构变化 3.构建尺寸、形状变化(杆、轮、盘)三. 机构的等效取代空间与平面、高副与低副、滑动与滚动第八讲1.了解最简机构、基本机构、 级杆组、 级杆组的定义及应用。 最简机构:由2个构件和1个运动副组成的开链机构。特点: 最多构件数为2 开链机构基本机构:含有3个以上构件、不能再进行拆分的闭链机构。(运动副不限)特点:闭链且不可拆分性级杆组:两个构件、三个运动副构成。级杆组:级杆组由4个构件、6个运动副组成,其中三个内接副,三个外界副。 2.绘制示下列杆组原理简图: (1)杆组内接移动副外接为转动和移动副; (2)杆组3个内接副为转

8、动,外接2个移动、1个转动副; (3) 杆组内接副2个为转动副、1个为移动 副,外接3个转动副。 (1)内接副为移动副(外接为转动、移动) 答案为第三个补充:内接副为转动副(外接为转动、移动)(2)答案为第三个(3)答案为第一个3.列举2种串联机构,指明其实现功能。第九讲1.机构并联有什么特征?常用并联有哪三种基本类型?(1)刚度质量比大。因采用并联闭环杆系,杆系理论上只承受拉、压载荷,是典型的二力杆,并且多杆受力,使得传动机构具有很高的承载强度。(2)动态性能优越。运动部件质量轻,惯性低,可有效改善伺服控制器的动态性能,使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与加速度,适于高速数控作业。(3)运动精度高。

9、这是与传统串联机构相比而言的,传统串联机构的加工误差是各个关节的误差积累,而并联机构各个关节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弥补,因此,并联机构是未来机床的发展方向。(4)多功能灵活性强。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进行多坐标铣、磨、钻、特种曲面加工等,也可安装夹具进行复杂的空间装配,适应性强,是柔性化的理想机构。(5)使用寿命长。由于受力结构合理,运动部件磨损小,且没有导轨,不存在铁屑或冷却液进入导轨内部而导致其划伤、磨损或锈蚀现象。 (6)不足:由于结构的原因,它的运动空间较小I 型并联机构系统 II 型并联机构系统 III 型并联机构系统 2.以往返活塞式发动机为例,描述

10、如何通过机构并联实现特定的功能。 如六缸发动机曲轴连杆机构,它由六个曲柄滑块机构并联组合而成,各并联机构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六个机构的曲柄设计在同一根曲轴上,并且曲轴分为三组,每组两个,三组曲轴在圆周上均匀布置。当主动件活塞上下运动时,曲轴即可实现无死点位置的定轴回转运动,克服曲轴滑块的死点问题,而且提高了旧的动平衡性能,可减少发动机的振动3.分析教材P172图26增力机构。(基础机构、附加机构、实现功能) 第十讲1.分析机构的复合组合与叠加组合的差异。 提示:依据定义对比 复合组合:一个2自由度机构(基础机构)与两个单自由度机构按一定方式组合形成的封闭机构。叠加组合:在一个机构(基础)的可动

11、构件上再安装一个或多个机构(附加)的组合方式。2.为什么附加约束法不同于所述的四类组合?在多自由度机构中,人为地增加约束条件,从而达到机构创新设计的目的。第十一讲1.叙述、理解机构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1)功能:运动、承载、精度、耐磨、抗腐等2)使用要求:操作环境、使用环境等。3)结构工艺性:便于制造、装配、保养、维修4)人机工程:人性化操作、劳动强度、环保2.零部件结构变换主要包括哪四方面内容,试举例说明。 1.形状变换(平带、三角带、同步齿轮带);2.位置变换(平口带、交叉带、半交叉带);3.数目变换(三角带的根数,同步齿形带的齿数);4.尺寸变换(三角带的断面型号、同步齿形带的模数);第

12、十二讲1.分析教材p207图9.22三种支撑设计的差异,说明其优劣。 2.如何通过改进结构提高零件疲劳强度? 1)减少结构尺寸的突变;2)分散应力集中源3.创新设计中低副取代高副有何意义?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十三讲为保证设备机架的使用功能主要采用哪些结构措施?第十四讲论述实施反求工程的一般程序。2.现代创新人才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1什么是黑箱思维方法?试运用黑箱法对身边一常见物品(事件)作功能、特性分析1.了解最简机构、基本机构、级杆组、级杆组的定义及应用。2.绘制示下列杆组原理简图:2.以往返活塞式发动机为例,描述如何通过机构并联实现特定的功能。1.分析机构的复合组合与叠加组合的差异2.零部件结构变换主要包括哪四方面内容,试举例说明。1.分析教材p207图9.22三种支撑设计的差异,说明其优劣。 创新设计的精髓意识、技法创新的三大特征 新颖、独特、实用在设计领域中提出新的理念、理论、方法,从而得到具有独特、新颖、实用 的产品。 思维与能力构成了创新设计的必须条件。获取机械创新设计成果的三大要素: 思维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技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