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船(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46978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船(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6、船(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6、船(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6、船(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6、船(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船(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船(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城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上 年级 美术 学科课题16、船(上)总课时2备课戴圣杨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舟船的起源与基本知识,分析、梳理舟船的造型特征与美饰特征,以独到的感受和思想、展开想象,创造出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和谐的舟船形象。2、引导学生立足美术学科的本质去观察、思考舟船的造型特征与美学特征,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舟船的梳理,使学生了解舟船文化,梳理舟船的造型特征与美学特征,从而有效启发学生创造有意味、有个性的舟船形象。3、通过对舟船知识的了解,体悟舟船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感受舟船所透射出的人类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变更,感受人类文明的进程,激发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2、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教学希望通过对大量舟船图片的欣赏,品味舟船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体会舟船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崇与敬仰。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舟船的主船体、上层建筑、美饰等造型特征,探究船舶形象的生成规律,利用古文字和舟船的基本形有效指导学生的绘画创作,并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个性爱好,引导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富有想象的船舶形象,表达积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知。教具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用纸。一、感知与体验 1. 由甲骨文“舟”字导入,了解三千多年前舟船的形象与结构。师:今天老师要写一个三千多年前的古老文字,看看像什么呢?(教师画一甲

3、骨文“舟”)从哪看出来的?(如果学生猜不出,教师就用蓝色粉笔添加几条波浪线)师:那,这个船形的古老文字怎么读呢?师:这样的“舟”字还有很多,老师再写几个。看看,这些“舟”字有什么不同?(角度变了、形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师:古人造字像画画,几根线条就让我们感受到当时舟船的形象。2. 体会舟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师:这还有,多吧!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几千年前人们怎么会造出这么多的“舟”字?(同座位讨论) 3. 小结并点题,板书课题。师:人类文明发源于江河湖海,船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工具,至今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船。二、学习与创作 1. 从船形彩陶壶中感受独木舟的悠久

4、历史,进一步了解古老舟船的造型特征。师:老师很好奇,这些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师:据考古研究发现,独木舟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并且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能看到当时独木舟的影子。这是六千五百多年前的船形彩陶壶,从侧面的壶身就能感受到当时独木舟的侧面形象船口平平、两头尖尖。(教师画一侧面独木舟)师:独木舟因为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所以几千年过去了,有些地方还在使用。2. 从现代船舶中了解船舶的基本结构,感受舟船的造型特点。师:但是光有独木舟行不行?现代生活需要更多种类的舟船。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或者乘坐过哪些舟船?师:老师这有几张现代船舶的图片,我们来看看。航空母舰(辽宁号)、战舰、海洋测量船、

5、补给船、豪华游船师:见过吗?这是我们国家的辽宁号。师:这是什么船?怎么看出来的?师:这是测量船,船上这些圆圆的是什么?师:补给船超大,装满了供应其他船舶所需的各种物品。师:认识这艘船吗?(也就是大型旅游船)生活设备一应俱全,像个海上城市。师:这些舰船有什么特点?(大、高科技、多功能)师:还有一个共同的造型特点。看,每艘船都可以从甲板分成两部分,甲板以下是主船体、甲板以上类似地面建筑部分叫上层建筑(板书:主船体、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在船的中间,也可以在船首或船尾(比划一下)。当我们要识别船的功能时主要看哪部分的造型?师:这些船舶与独木舟比,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一样基本的东西没变。有

6、没有看出来?师:主船体基本上保留了独木舟这样的造型,所以,不管是船还是舰,它们的部首都是“舟”。3. 从古代舟船中进一步感受舟船的造型特征。师:现代船舶如此,古代舟船有这样的特点。我们来看,这是古书记载的车轮舸,船体两侧各有两个车轮,是船的推进器,也叫“车船”,主船体有没有舟的特点?只不过船头翘高一些。师:还有一种叫画舫的船有没有见过?师:舫最早是指两船并列,后装扮得特别美叫画舫,这是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中的画舫,主船体是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两头略翘,所以说,独木舟是所有船舶的先祖。画舫的上层建筑很有特点,像什么?(像宫殿),想象一下在古代是谁出游乘坐的船?(帝王)师:下面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一

7、下舟船的上层建筑像什么?(像城堡)这是什么船?(战船) 师:认识这幅画吗?(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画中反映了当时船只的形态结构。船的上层建筑像什么?(像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房屋)这是古代的民用船。4. 从船舶的美饰中进一步感受船舶的造型艺术。师:舟船的造型特征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特殊之处,这是大洋洲毛利人的独木舟,我们国家有一种类似这样的舟船很有名,叫师:还有这些的船。师:这些舟船的造型有什么特点?师:有没有想过,人们为什么要把船舶设计制造成这样呢?(同座位相互讨论)师小结:船的造型不仅追求实用,还要追求美观,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寄托自己的期盼,也就有了舟船的这些

8、仿生设计。另外,舟船上还会画一些纹饰,也起到这种作用。这些美饰更增添了舟船的艺术性。(板书:美饰)(教师了解:天鹅形状的船头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当地人认为她可以保佑航程安全;眼睛能识途、能安全返回,也希望带来好运;而这只大鸟象征该船如鲲鹏展翅,翱翔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这些花卉也是吉祥如意的企盼。)5. 牛刀小试、勾画船舶,并简要点评、讲解绘画注意事项。师:欣赏、了解了这么多船,你能不能牛刀小试一下也来画画船?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你可以在这三个船体中任选一个画一艘船。其他同学用喜欢的彩笔快速、简要地勾画一艘船舶?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画的船;有没有谁碰到想画却不会画的地方?教师从船的造型、大小、位置,

9、简要点评部分学生的练笔。(不同造型选2、3张,有创意的选2张,一大一小选2张)6. 欣赏同龄人笔下的船,结合黑板上的板书“舟”字甲骨文和三种侧面船体,简要示范不同角度的绘画方法。 (1)在船体中画出了舱内的情形,船体下端有类似火箭推进器,上层建筑集中在船的中间,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还有许多配套设施,船上的人们干着各自的工作;(2)这艘船有什么特点?船的首尾还搭了两个城堡式的瞭望台,特别的是画出了主船体的两个面,视线比较高,看得更立体,这样的船怎么画呀?(利用古文字示范:根据自己的想法先将穿的首尾画好,再添加船体侧面。)师:仔细看,还有几个人在操作船上的绞车起锚或者抛锚,多生动呀!(3)这也画的

10、是艘立体的船,谁来试试找个古文字画出这个角度的船体?(4)教师将另外两个文字也画成不同角度的船体,并进一步示范讲解注意事项。7. 最后简要点评黑板上学生画的船,重点示范讲解船舶细节的处理方法,如救生圈、锚等船舶设备,还有线条的装饰性。8. 提出绘画建议:师:今天就要请同学们画一艘,老师还有一些建议(1)画一艘喜欢的舟船,也可以发挥想象设计一艘新颖的舟船;(2)适当添加舟船设备和美饰;(3)可以用线描的方法表现,也可以涂上有美感、合适的色彩。师:怎么理解合适的色彩?(如色彩的明暗搭配,隐形战舰、海上急救船用色的不同。)师:画好后就可以将作业送到我们的展示区,我们要举办一个“舟船博览”会。师:下面

11、开始,你可以接着刚才的作业纸继续描绘,也可以重新拿纸进行创作。9.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PPT滚动播放各类船舶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绿色花园。)三、评价与回味 1. 师生回顾本课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取向。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描绘了这么多舟船,该怎样看待我们的这些作品?(从舟船的造型特征、美饰、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同学们的想象力、表现力上看待这些作品。)教师关注学生的评价内容是否结合美术学科双基,是否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师:同学的画作中,你最欣赏的是什么?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和遗憾,或是还未解决的疑惑。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自己

12、的作品中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师:绘画创作过程中有什么遗憾?四、拓展与延续 1. 从绘画作品中寻找船舶的身影,感受艺术是历史和社会的再现。师:这是英国画家透纳的战舰归航,能看出画中表现的是什么船吗?师:后面竖着几个桅杆的古老帆船是已立下汗马功劳的战舰,即将退役,前面显得渺小的是新生代的蒸汽拖船,能看出工业革命在推陈出新。师:这是透纳的威尼斯风景,水面上船只往来繁忙,可以看出城市的繁荣。特别是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2. 了解船舶形象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师:你们看,这还有一艘船!师:建筑设计师从船的造型中获得灵感,真是了不起的想象和创造力。你能从船的造型中获得什么灵感?3. 结语:从这些作品、这些船只中我们能感受到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还能透射社会的发展。课后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关注舟船的历史与文化。二次备课板书设计16、船(上)作业设计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