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42728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系统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多元系统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多元系统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多元系统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多元系统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系统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系统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ven-Zohar, Itamar 2001. “多元系統論 Polysystem Theory”, Translated toChinese by Chang Nam Fung. Chung Wai Literary Monthly, Vol. 30, No. 3 (August 2001), pp. 18-36.多元系統論 1伊塔馬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 )著張南峰 譯1. 現代功能主義中的系統與多元系統: 靜態觀與動態觀 各種符號現象,也就是由符號主導的人類交際形式(例如文化、語 言、文學、社會),須視為系統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組成的混合體, 才能較充分地理解

2、和研究;這種觀念,已經成為當今大多數人類科學的 主要觀念之一。以前流行的,是實證主義研究途徑,即搜集數據,然後 以經驗主義理由將之接受,並分析其物質內容;如今流行的,則是功能 主義途徑,以分析現象之間的關係為基礎。把符號現象視為系統,就有 可能對各種符號集成體的運作方式提出假說,從而邁向現代科學產生以 來一直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找出支配著各種現象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的 規律,而不是對這些現象進行登記和分類。由於功能主義之前的研究途 徑很少設法尋找這些規律,以前視之為現象(即觀察或研究對象) 的,與功能主義所能夠假設的現象其實並不重疊。因此,抱著系統 觀念進行研究,不單可能充分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可

3、能發現完全 未知的現象。再者,以前被認為與某一事實有關的數據,常常1 本文譯自 Itamar Even-Zohar, 1990. “Polysystem Theory.” 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 Today 11.1: 9-26.多元系統論 19 局限在一個較小的範圍之內,而現在,一些以前從未有人想過可能與此等 數據有關聯的數據,也對該事實有意義了。功能主義每被引進一門學 科,就令該學科的結構與方法、問題與答案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不過,功能主義途徑雖然有一些共同的信念,但向來頗不統一。籠 統地說,目前有兩種不同甚至對立的功能主義理論。可惜,這一點有時 候並未得到

4、理解,結果令各個符號學科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看不出這兩 種理論的差異,就不單會誤解其內容,而且會難以理解兩種理論所要達 到的不同目標。可嘆的是,雖然在現代的符號學裏,已有一部分人把這 種差異視為尋常小事,但如今依然有許多人作出不正確的解說,甚至內 行人也不例外。我把這兩種理論稱為靜態系統理論和動態系統理論。靜態 系統理論被許多人錯誤地當成了唯一的功能主義或結構主義途 徑,並通常被視為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學說。索緒爾本人 以及其學派的著述,把系統構想為一個靜態(共時)的關係網,其中 每個項目的值,由該項目與其他項目的具體關係決定。這套理論雖然能 夠找出各個元素的功

5、能以及支配這些功能的規則, 但沒有甚麼辦法解釋 變遷和變異。於是, 時間推移的因素(歷時)被視為不在系統之 內,不屬於功能主義的研究範圍,從而被宣布為系統之外的因素。 又由 於時間因素被完全等同於系統的歷史層面,所以歷史層面又在實質上被 排除到語言學的領域之外。 引進系統概念以取代機械式的數據搜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算 在某種程度上把系統簡約為與歷史無關的、不受時間影響的範疇,也並 不是站不住腳的。索緒爾那個時代的語言學,集中研究語言的歷史變 遷,卻缺乏系統觀念(用較溫和的話來說),因此而構成的障礙,令人 根本無法認識語言的運作規律,更不用說認識語言在不同的時期如何變 遷了。通過簡約,就能達

6、至足夠程度的抽象,從而揭示語言運作的基本 過程。顯然,從這種抽象模式的觀點來看,在同一系統之內可能同時存 在的不同選擇是可以簡約的,所以是不一定要考慮的。在其他研究範疇 裡(例如熱力學)已經眾所週知,從方法論的觀點來看,先發展一套封 閉系統的理論是比較快捷省事的。20 中外文學第30 卷第3 期2001 年8 月 由此看來,靜態系統理論確實達到了它想達到的最終目標。但是, 它並不是一個旨在較詳盡地解釋系統歷時運作的條件的模式;假如把它 當作這樣的模式來運用,就會攪亂科學研究。解釋一個系統在時間的範 疇之外受到哪些主要原則的支配,與解釋它在原則上和在時間上 如何運作,顯然是兩碼事。一旦把歷史層面

7、引進功能主義途徑,就會得 出幾項啟示。首先,必須承認,共時與歷時都是歷史概念,單單把歷時 與歷史等同是站不住腳的。換言之,在任何時刻,都有超過一個歷時集 在共時軸上運作,所以我們不能也不應把共時與靜態等同。因此,在一 方面,一個系統由共時和歷時兩部分組成;在另一方面,共時和歷時又 顯然自成系統。第二,如果結構性和系統性的概念再也不必等同於同質 性,我們就可以把符號系統視為一個異質的、開放的結構。因此,它通 常並非單一的系統,而必然是多元系統,也就是由若干個不同的系統組 成的系統;這些系統互相交叉,部分重疊,在同一時間內各有不同的選 擇,卻又互相依存,並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而運作。如果靜態的共時

8、主義理論2來自日內瓦學派,那麼動態理論就起源於 俄國形式主義和捷克結構主義的著述。可惜他們的動態系統概念在很大 程度上被語言學和文學理論忽視了,而被錯誤詮釋的共時主義途徑則佔 了上風。無論是外行還是內行,多數人仍然把結構主義等同於 靜態、共時主義、同質結構和非歷史主義。2. 多元系統:過程與程序2.1. 多元系統的一般性質 從這個背景可見,創造多元系統這個術語,其實是有用意的, 2既然我們認為共時不必等同於靜態,那麼共時主義就似乎比共時 貼切。多元系統論 21 就是要明確表達動態的、異質的系統觀念,和共時主義劃清界線。3這個 術語強調,系統內部是多重交疊的,因此其結構性是非常複雜的;它還 強調

9、,不用假設系統必須具有同質性才能運作。認識到系統的歷史性(這 對於建構較接近現實世界的模式十分重要),我們就不會把歷史事 物錯誤地看作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與歷史無關的事件。必須承認,由於研究開放的系統比研究封閉的系統困難,十分詳盡的分析有可能做不到。出現無序現象的可能性也許會較大,而且不能再把系統性(systemic)這個概念錯誤地等同於有系統(sys tema tic)。從靜態系統論的觀點來看,這當然有一些弊處,但從 動態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則絕無弊處。 共時主義能夠闡述功能和運作的 基本概念, 卻不能解釋語言或者任何其他符號系統在特定時間特定地區 的運作。 我們當然可以把社會文化的異質性簡約為

10、統治階級的文化,可 是,一旦把時間因素(即轉變的可能性及其機制)一併考慮,這種簡約 就站不住腳了。文化的異質性,也許在雙語或者多語社會中(在大部分 歐洲國家,這種狀況直至近世都是非常普遍的)最為明顯。以文學為例, 這種異質性體現在一個社會擁有兩個(或者更多)文學系統,即所謂兩 種文學。 面對這種複雜的情況, 只研究其中一種文學而無視另外一種的 存在,自然比同時研究兩種較為方便。其實,這正是文學研究中最 常見的方法;至於其研究結果如何片面,則怎麼說也不會過分。 多元系統的假說, 正是為了研究這類異質文化而提出來的, 無論其 異質性是否如此明顯。在這套理論之下,把以前被無意中忽略甚至有意 排斥的事

11、物(性質、現象) 納入符號學的研究範圍不但成為可能,而且 成為全面認識任何一個符號場的必要條件。 比方說,不把標準語放在各 種非標準語的語境之中研究,就不能解釋標準語;兒童文學不會被視為 3不過,必須強調,多元系統所表示的一切性質,其實都可以用系統來表示。 如果我們願意把系統既理解為一個封閉的關係網,其中每個分子的值取決於其 對立關係,同時又把它理解為由多個這樣的並存關係網組成的開放結構,那麼用系 統一詞就已經合適而且很足夠了。問題在於,已經確立的術語往往會保留舊有的 概念;因此,雖然原有的術語在原則上已經足夠,但還是必須創造新的術語來突顯 其背後的概念。22 中外文學第30 卷第3 期200

12、1 年8 月 自成一類的現象,而會被認為與成人文學有關;翻譯文學不會與原創文 學割裂;大眾化文學(如驚險小說、言情小說等等)不會被當作非文 學而棄之不顧,以迴避承認它與個性化文學(individual li tera ture) 之間有互相依存的關係。還有一點看似瑣碎, 卻必須特別強調:多元系統論的原則之一,是 絕不以價值判斷為準則來預先選擇研究對象。這原則對文學研究尤其重 要,因為仍然有人混淆文學批評與學術研究(research)。我們如果接受 多元系統的假說, 我們就必須同時接受,對文學多元系統的歷史研究不 能局限於所謂名著, 雖然有些人會認為名著是文學研究唯一的 存在理由。這種精英主義與

13、文學的歷史研究是不能相容的,就如普通歷 史再也不能等於帝王將相的傳記一樣。 換而言之, 我們既然致力於尋找 文學的機制, 似乎就無法不承認, 任何時代所流行的價值判斷,本身也 是這種機制的組成部分。 無論是非常科學性 還是略帶科學性的 研究領域, 都不能按照品味的規範來選擇研究對象。 不按照品味來選擇研究對象,不等於人類科學的任何部分會否認各 種價值觀或者整體的評價系統是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不研究這類評價 規範,就無法理解任何人類系統的行為。因此, 我要預先警告:不要誤 解我的論點;我並不是在鼓吹幼稚的客觀主義理論。從下文可見, 對文化規範的研究,是一切功能分層理論的核心。2.2. 動態分層與

14、系統產品 如果我們假設,表面看來並不一致的各種項目(元素或功能),並 非以個別項目的身分相互關聯,而是分別構成同時存在、互相競爭的系 統,那麼,異質性與功能性是可以相容的。這些系統並不平等,而是在 多元系統中處於不同的階層。梯尼亞諾夫(Iurii Nikolaevich Tynjanov) 提出,是各個階層之間無休止的鬥爭,構成了系統的(動態)共時狀態。 一個階層戰勝另一個階層,則構成歷時軸上的轉變。一些現象可能從中 心被驅逐到邊緣(稱為離心運動),另一些現象則可能攻佔中心位置(稱 為向心運動)。不過,我們不應認為多元系統只有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多元系統論 23 因為多元系統論假設,這些位置

15、是有幾個的。例如,在某些運動中,一 個項目(元素或功能)可能從一個系統的邊緣轉移到同一個多元系統中 的相鄰系統的邊緣,然後可能走進(也可能走不進)後者的中心。 在以往,我們常常面對這些轉移帶來的結果,卻未能察覺發生了轉 移,或者忽略了轉移的來源。 傳統的學術研究把(單一)系統完全等同 於中心階層(即官方文化,主要體現於標準語言、經典化文學和統治階 級的行為模式),無視各個邊緣階層的存在,或將之視為完全在系統之 外;這種觀點當然與文化中人(people-in-the-cul ture )的當局者觀 點吻合(參Lotman et al. 1975; Voegelin I960)。這種態度導致了幾種

16、 後果。 第一,意識不到系統內部各個階層之間的張力,因此有多種項目 的值(功能、意義)未被察覺;這些項目與其他同時存在的項目有壁 壘分明的對立關係,但其他項目的存在和性質都受到了忽視。 第二,正 如上文所說,未能解釋轉變的過程,又只能把轉變本身解釋為個人發揮 想像力而達至的創新,或者解釋為來自某個往往是個別的、孤立的源頭(例如某個作家、某個作品等等)的影響。 第三,觀察者既然看不 見轉變的本質,也就無法解釋在實質上顯現了出來的轉變(有別於無形 的轉變過程)。例如,把作家的創造性簡約為想像力、靈感之類 的模糊概念,實際上就是放棄了理清和分析作家錯綜複雜的工作條件的 機會。作家的工作條件,一方面包括某些制約,即別人強加的條件,另 一方面也包括作家依靠自己的能力創造的新條件。 為何會發生轉移這種現象,實際的轉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