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412293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论文】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 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文中从 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角度,在对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的分析基础上,对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 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 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1. 自卑感。因为城乡消费、语

2、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 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 到自卑感,缺乏自信。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 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部分流动儿 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 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在课堂上则表现 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 2. 孤独感。新的 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 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 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若加之因为生活习 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

3、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 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 3. 被歧视感。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 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其就读的 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 育资源相对落后。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 “插班生”、“乡下人”。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 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 疏远和冷淡。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 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 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 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

4、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 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 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流动儿童的年龄为 6-14 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 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 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 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 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 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 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 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

5、表现出较为 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1. 学习动机缺乏。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 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 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 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 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 2. 学习适 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 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城市学校里,教学进 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 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通常流动儿童对新

6、学校 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 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 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二、构建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个人的一些 性格特征、不良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方式、频繁流动的 现实、老师的偏见以及社会制度带来的歧视和排斥等因素都 会引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从系统观点来看,在流动儿童 心理救助过程中,应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工作机 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 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 长与城市融入。从宏观层面,需要改革基于户籍的城

7、乡二元 经济社会制度,制定科学政策和完善流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 法规。从中观层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 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促进流动儿童 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微观层面,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协调的“三位一体”心理健 康教育模式,城市学校教师应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校生 活,同时开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 动,培养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并通过社区家 庭教育培训,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 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一)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8、城市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的主阵地,重点 任务是为流动儿童营造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 的班级氛围,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型心 理健康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等。 1. 学校管 理者的工作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谐、无歧视与偏 见的育人环境。城市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流 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并制定相 应制度,杜绝歧视学生行为。2.班主任的工作打造一个温暖、 宽松的班集体,帮助流动儿童减少转学带来的不适应。肯定 他们的优点,给以正面的评价,创设平台展示他们的特长, 给以合适的岗位,让其参与班级的管理,从而使其融入新集

9、体。同时要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有关友情结对、感恩 父母与老师、成长路上等“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激发每 个学生的关爱意识,给予流动儿童爱的滋润,使他们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减少其孤独感。 3.科任教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 都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流动儿童行为、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给予 流动儿童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优势视角看 到孩子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帮助流动儿童 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给予弱势学科辅导。同时教育班级同学 互帮互助互爱,在学习上结成对子,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 新

10、的学习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参加“爱心妈妈”、 “爱心屋”等关爱帮扶活动。 4.心理老师的工作第一,开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基础 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心理 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班 队会课,对学生进行自理、自护、自尊、自律、自强、健康、 学习、亲情、交友等广泛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或小 组参与和体验的形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教育能 力。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心理辅导软硬 件设施建设,如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心理测评软 件。定期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 人

11、际、自我成长等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流动儿童拥有积极阳光心态,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二)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父母是人生最 重要的老师。孩子的习惯、求知、为人、处事等的培养离不 开父母的教育引导。但研究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 育功能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多 为生计奔波,甚至居无定所,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品 德以及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则是因为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科 学的教育理念,更无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 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长不必参与教育;一方面认 为照顾孩子生活即可,其他不重要。流动

12、儿童父母家庭教育 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成长。2. 家长榜样示范缺乏。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常 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不到孩 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反而容易将自身不良情绪、不良思 想和习惯转嫁或传递给孩子,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发展。3.学习环境欠佳。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 也没有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辅助设备。同时,大多数流动 儿童课余时间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甚 至睡眠不足,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 4. 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简 单、粗暴,较少给予孩子情感温暖

13、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较 少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不稳定,家庭心理 氛围压抑、紧张,使得流动儿童有较强烈的自卑、孤独心理, 较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易受挫折。 基于以上分析,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 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 讲座与培训、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亲子主题活动,也可寻求 专业人士、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三)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层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社区氛围,增强城 市居民对流动儿童的接纳、包容、关爱意识,消除歧视,增 进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家庭的交流互动,形成和谐、和睦、 和融的社区友善人文氛围。同时,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 社工为主体,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 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心理服务。如建设流 动儿童之家,开办文化补习、兴趣爱好、艺术特长、文体活 动课堂、健康心理课堂、经典文化等特色专项课堂,开展形 式多样的兴趣特长培养、心理疏导与沟通,通过讲故事、看 视频、做辅导等方式激励孩子实现梦想,为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助力。可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流动儿童 开展心理、学习、兴趣等相关成长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