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40970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反思甘肃 兰州六十三中 陈立新苏武传课标解读:1、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塑造人物的技巧。3、 学习苏武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深层学习方案:1、 整体感知,多读多诵,掌握文学、文化常识。2、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3、 赏析、学习本文恰当的剪裁、对比烘托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 创设情境:在中华文化史上,有许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独立、自由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先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经过了千百年历史风烟的吹打,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光亮,永远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天空熠熠生辉,他们几

2、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哪些人物可以有这样的殊誉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目的是引出苏武,看学生对苏武了解多少。)有志节不改的伯夷、叔齐,有抱石投江的屈原,有坚贞爱国的苏武,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淡泊高洁的陶渊明,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正气浩然的文天祥,有不怕淫威的方孝孺、关于苏武,你了解多少?学生得出:(极个别的学生知道苏武牧羊)二、 给学生播放秦腔录象苏武牧羊了解苏武牧羊中苏武和李陵的唱词:苏武(唱苦音尖板):汉苏武在北海身体苦坏,(转苦音慢板)忍不住伤心泪痛哭伤怀。想当年在朝把官拜,(转苦音二流)我朝朝待漏五更来。闲来无事游郊外,闷了花园把宴排。我一家大小妻子儿女儿女妻子

3、欢欢乐乐乐乐欢欢多安泰。到如今牧羊荒郊外,直落得冷冷清清清清冷冷恸悲哀。 身上无衣又无戴, 肚内无食饿难挨。我有心将身跳北海,诚恐落个无用才。没奈何暂且苦等待,苍天爷何时把眼睁开?(留)李陵(唱苦音尖板):奉君命劝苏武来至北海,今日里见故人有口难开。我降番又劝他良心何在? 见仁兄把我的肝肠哭坏,(喝场)那那那是苏仁兄,苏子勤悲悲切切下马来。(留)苏武李陵合唱:(李)弟兄们相会在(苏)黄郊外, (李)我含羞带愧(苏)跪尘埃。 (李)见仁兄衣衫破烂(苏)你冠带. (李)珠泪滚滚(苏)洒下来, (李)弟奉命领兵(苏)边关外, (李)征战胡儿(苏)你显将才. (李)胡儿骁勇(苏)我军败, (李)纵然一

4、死(苏)也畅快. (李)为国尽忠(苏)也应该. (李)谁料想阵前被擒(苏)你怎样安排? (李)他劝我投降北国(苏)你就该不瞅又不睬, (李)留下我有用之身(苏)你名已坏, (李)不能报国(苏) 我看将来. (李)劝仁兄暂且投降北国(苏)我岂肯中途半路把节改? (李)把仁兄的美名天下传扬(苏) 我无才。 (李)小弟今日(苏)来北海, (李)相劝仁兄(苏)为何来? (李)弟得罪兄(苏)兄不怪, (李)兄弟恩情(苏)分不开 (合唱)似这等冰天雪地万般苦楚怎忍耐? 弟兄们如醉又如呆! 三、老师问:通过了解上面的唱词,结合这篇文章,咱们能更好的了解主人公的真实心理世界。那么,这些唱词揭示了苏武和李陵的什

5、么心理?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得以表现?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苏武,文章全文都有体现,主要在卫律胁降、李陵劝降的情节中。揭示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李陵,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第七、第八两段。表现他良心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希望能更透彻的了解人物感情。学生速读课文,给学生交待必要的准备:1、 借助课本底下的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能熟练的读课文;2、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强调:这篇课文里有相当多的古今异义词,学生须作为重点予以关注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指一般财物。3、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4、且陛下春

6、秋高:年纪。5、太夫人已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6、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7、足有系帛书:帛绢上写的信。8、卧起操持:拿,持。9、单于视左右而惊:身边的亲信。还有以下单音词:假:代理 论:判罪 除:殿阶 让:责备 谢:道歉 拜:授予 当:判处四、老师引导:这篇文章是汉书中极为生动且富有文学性的一篇,我们不妨把它按照小说来读,小说的一般结构是什么?学生回忆回答:开端:汉匈矛盾,苏武出使 爱国气节 发展:因事被扣,卫律胁降 感天动地板书 高潮:放牧北海,李陵劝降 忠贞精神 结局:匈汉和亲,白发归来 万古长存 有的篇目还有序幕,尾声。老师问:这篇文章能不能套这个套呢?学生答:能。让学生把课文的结

7、构概括出来。(板书如上)五、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老师提出一些问题。1、 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问题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2、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比较难,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汉朝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和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汉朝尊严。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是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汉朝,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

8、审讯,就会给汉朝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汉朝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的活下去,但获得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我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苏武的态度分别如何?(在

9、对前面的唱词和课文的阅读理解后,学生也能自行解决)六、 拓展延伸老师布置:在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长河里,像苏武这样光照史册的民族精魂比比皆是,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时代,地球成为一个村的现阶段,还需不需要讲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精神?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充分准备,下一节上课前同学们互相交流。课后反思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有顺口溜这样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特别是像汉书这样古雅的文章,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新课改要求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而文言文的文字不过关,一切又都成了空谈。如果讲课陷于文字之中,势必又容易成一言堂,本人认为,这一问题的矛盾解决,有待于向有识同仁学习,而本人的方法就是多读,仿效古人的教学方法,学生把课文读得熟练到背诵的程度,文字障碍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