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37091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胎怯发病特点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病因病机胎怯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与脾。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一般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少于46cm。鉴别诊断胎怯多数为低出生体重儿,常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早产儿胎龄未满37周,大多数体重低于2500g,身长不足46cm。小于胎龄儿又称足月小样儿,胎龄满3742周,体重低于2500g,身长、头围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胎龄,还可以从皮肤、头

2、发、耳壳等外型去区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胎怯以脏腑辨证为纲,重在辨五脏禀受不足之轻重。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原则。分证论治肾精薄弱证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代表方剂: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证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代表方剂:保元汤。预防与调护预防:略调护保暖计算热量防止患儿继发感染发现并发症并加以处理硬肿症发病特点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硬化及水肿,常伴

3、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新生儿硬肿症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而引起死亡。病因病机硬肿症的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是感受寒邪。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低体温,全身或手足冰凉,体温3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可有凹陷性水肿。患儿不吃、不哭、少动,严重者可伴有休克、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略病情分度表分度体温硬肿范围器官功能改变肛温()

4、腋-肛温差轻度35正值20%无或轻度功能低下中度350或正值20%-50%功能损害明显重度30负值50%功能衰竭,DIC,肺出血注:硬肿范围估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鉴别诊断新生儿水肿: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新生儿溶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障碍、维生素B1或维生素E缺乏等引起。生后任何时候均可发生,表现为凹陷性浮肿,但不硬,常见于眼睑、足背、外阴等处,皮肤不红,无体温下降。新生儿皮下坏疽: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背、臀、骶等受压部位,局部皮肤变硬、发红、边缘不清,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

5、以后变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临床主要从虚、实、寒、瘀辨证。实证以外感寒邪为主,虚证以阳气虚衰为主。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轻症多属寒凝血涩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分证论治寒凝血涩证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哭声较低,精神委靡,反应尚可,或伴呼吸不匀,气息微弱,指纹紫滞。(淡滞定虚实)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阳气虚衰证证候:全身冰冷,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气息微弱,僵卧少动,哭声低怯,吸吮困难,反应极差,皮肤暗红,尿少或无,

6、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代表方剂:参附汤。其他疗法中药外敷;推拿疗法;复温疗法。预防与调护:略胎黄发病特点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见黄疽,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病因病机病因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病久则气滞血瘀而黄疸日深难退。诊断与鉴别

7、诊断诊断要点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生后第23日出生后24小时以内发展46日达到高峰发展快消退足月儿2周,早产儿34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程度程度轻程度重伴随症状除偶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伴随各种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常证辨阴阳及虚实:湿热郁蒸阳黄实证。寒湿阻滞阴黄虚证。瘀积发黄虚中夹实之证。变证辨胎黄动风和胎黄虚脱。治疗原则: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分证论治常证湿热郁蒸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

8、,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代表方剂:茵陈蒿汤。寒湿阻滞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治法: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剂:茵陈理中汤。气滞血瘀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治法:行气化瘀消积。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变证胎黄动风证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治法:平肝息风,利湿退黄。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胎黄虚脱证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

9、腹欠温,舌淡苔白。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其他疗法中药成药:茵栀黄口服液(颗粒);茵栀黄注射液。 药物外治:灌肠疗法;泡浴疗法。西医治疗:光照治疗;病因治疗。预防与调护下列属于早产儿生理性黄疸特点的是()A.生后56天出现,3035天完全消退B.生后25天出现,2128天完全消退C.生后34天出现,1520天完全消退D.生后23天出现,1014天完全消退E.生后12天出现,37天完全消退正确答案B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硬肿症的病因()A.胎禀不足B.阳气虚弱C.保暖不当D.复感寒邪E.喂养不当正确答案E足月男婴,出生后6小时即出现身黄、目黄、哭闹不安、呕吐、乳食不思、尿

10、黄伴发热,舌质红,苔黄。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茵陈理中汤B.茵陈蒿汤C.膈下逐瘀汤D.羚角钩藤汤合茵陈蒿汤E.黄连解毒汤正确答案B患儿,出生30天。黄疸持续不退,面目皮肤发黄,晦暗无光泽,右胁下痞块渐大,腹部胀满,口唇暗红。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最主要的辨证依据是()A.腹部胀满B.黄疸不退C.全身黄疸D.黄疸晦暗E.右胁下痞块正确答案EA.新生儿出生后12天B.新生儿出生后23天C.新生儿出生后45天D.新生儿出生后1天之内E.新生儿出生后34周生理性胎黄的黄疸出现时间一般为()正确答案B病理性胎黄的黄疸出现时间一般为()正确答案DA.气弱声低,皮肤薄嫩,胎毛细软B.神萎面黄,唇爪淡白,虚里动疾C.筋弛肢软,目无光彩,易作瘛疭D.肌肉瘠薄,吮乳量少,便下稀薄E.形体矮小,肌肤不温,睾丸不降新生儿肺虚者证见()正确答案A新生儿肝虚者证见()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