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344373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_九九重阳节的描 写doc九九重阳节的描写 导语: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 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 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以下wtt为大家介绍九九重 阳节的描写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九九重阳节的描写九九重阳 节的传说故事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 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 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 一习俗传入民间的。古代,民间在该日

2、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 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 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 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 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 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 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

3、 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 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 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 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 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 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 赠佩带的。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 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

4、,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 北方习惯称“纸莺”,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 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 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莺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莺”, 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 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 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气 这里所说 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

5、后,始 有纸制风筝,出现了 “纸莺”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 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莺,又名风莺。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莺,引线采风为戏,后于莺首以竹为笛,使 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 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 不局限于鹊、莺、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 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 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 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 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 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 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 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 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九九重阳节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