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味”于语文课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34105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还“语文味”于语文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还“语文味”于语文课 课改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名词了,不论是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还是香港地域也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会考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课改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却滋生了部分怪异的形式主义作风,假如不立即在认识上进行纠正,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课改,造成语文教学一直走不出自己的怪圈。本文结合我国语文教学和香港地域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试图澄清认识,呼叫“语文味”理性回归,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一、目前语文课堂“语文味”不足,而“形而上学”大行其道。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于是这种旧有的课堂师生互动关系,很快改头换面。或满堂问答,不论难易;或小组探究,蜻蜒

2、点水;或相互辩论,游离中心;或上台演出,异化教材;课堂形式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课堂内容看似丰富,实则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上述种种互动现象在香港中学的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这种缺乏思想交互、心灵沟通、情感协调的“互动”是机械的,简单的,幼稚的。它通常使语文课丧失了原本的韵味而蜕变为一个完成任务的简单工具,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被异化。而真正意义的互动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友好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友好统一,是老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爱好、老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友好统一。是师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换句话说,互动就是让

3、语文课充满原本含有的“语文味”。2、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使语文教学奴化。全国版语文教材的政治功利色彩仍然浓厚,香港版语文教材工具性色彩也是过于浓厚。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存在,仍然占据上风,语文课的诗意阵地丧失殆尽。再者,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干扰无限膨胀,教学和考试的关系越发畸形,造成教学纯粹围绕考试转,这种现象在香港中学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既不重视“语”的交际功效,也不重视“文”的熏陶和濡染功效。不论是教材的选材还是教学的实施,缺乏起码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性,也谈不上令人遐想翩翩的诗意,语文教学完全是以服务为中心,忽略了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学已经被奴化。“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

4、,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只能是海市蜃楼,存留于大家的理想中。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卢梭说,当教育追究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朱自清先生还说,语文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大家只有长久在一个优质文化熏陶和感染下,才可能在内心深处唤起自发的完善本身的需求,增强不停追求高尚和挑战生命的力量。3、重细节咀嚼,轻整体感知和品味,使语文教学僵化。语文课堂教学步骤中最主要的一环是对文本的感知和品味,怎样处理这个步骤,是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尺。但在实际教学中,两地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误区。有的课堂教学立足局部,大谈写作技巧,而对文章缺乏整体的认知;有的课堂教学

5、前后脱节,割断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络;有的课堂教学机械传授基础知识,把课堂变成汉语词典的“演武场”;有的课堂教学脱离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诸如这类,还往往冠以关键突出、基础落实、重视实效等肯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完全背离了“语文味”的基础标准,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空间越发狭窄,教学思维越发僵化,语文课的“知”、“情”全部将是一句空话。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整体感知文本入手,去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让学生经过学习去感受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鉴赏、品味文章由思想和语言所组成的内涵丰富的韵味。误把泛自由化看成个性,使语

6、文教学妖化。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是个性飞扬的精神大餐。但教学实践中对个性化的了解往往出现偏差。或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工具性,使语文课变成思想教育课或陷入程序化的泥淖;或从“老师中心”这个极端走向“学生中心”这个极端,使教学既失去了个性化的追求,又抛弃了语文味的基础体验;或带着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去曲解教材,使得学生认为语文课就要随心所欲,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误区;或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等“伪民主”做法盛行。这么的语文教学,是对个性的错误了解,是一个泛自由化的表现,当然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继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学的个性应该是老师以自己独有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语文素养去熏

7、陶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老师既不要跪着教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二、“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1、对新课标的了解有分歧、有误区。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础理念有四个方面的论述: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有五个方面的论述:提升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爱好、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教学总标准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导等。其实

8、这些论述全部是大而化之的,怎样在教学中表现这些理念和宗旨,缺乏操作性强的指导,因此存在很多分歧和误区。如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就让课堂教学无可适从。该怎样把握这个度,才不至于出现现在课堂教学中种种怪异现象,有待深入研究,以期达成共识。一样香港课程宗旨中“培养语文学习爱好”和教学总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等也让教学无可适从。谁全部知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关键是提升能力,但到底该怎样做,似乎极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现在的教学普遍是以老师为主体,以考试为主导,几乎是背道而驰的。这并不是老师的主观有意,而是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难度,而且

9、在认识上也还有很大的误区。2、考试指挥棒的干扰仍然严重。现在我们的教学能够围绕新课标尝试很多改革,但有一个束缚是无法摆脱的,那就是考试。全部的改革在考试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全部的呼叫在考试面前是那样的虚弱。应试教育围绕考试转已经不新鲜了,连常规教育也成了考试的隶属品。整个教学过程成了考试的演武场。因为对考试研究的深入、细致,以致教学中出现了专门为考试服务的模块动辄以高考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全然不顾及语文教学的美感和情感熏陶。香港地域因为新的考试和现有教学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也没有明晰,旧考试对老师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对教学的影响仍然积重难返。教学中表现“语文味”更是难上加难。3、老师个人素

10、质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的关键还在老师,不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语文课堂的水平。一个综合素养全方面的老师,她的课堂上总能不停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拓宽学生的视野,总能站在人文关心和情感体验的高度来组织课堂教学。相反,只能把语文课堂带进乏味的“战场”。而现实中高素养老师的严重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点,成了制约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成了“语文味”回归课堂的瓶颈。三、的路径。1、正确定知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去掉语文课过多的负荷。新课标明确论述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11、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方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香港中国语文教育课程宗旨和学习目标也明确论述语文教育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生学习、生活和后来工作打好基础。培养语文学习爱好、审美情感和听说读写、思维、审美能力等。有关语文的性质和地位,两地的论述是大同小异,全部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文化积淀、审美情趣和语言品味能力,而这些正是“语文味”理念的关键。因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使语文课已经变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综合知识课和无所不能的思想教育课,却从根本上减弱甚至替代了语文课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快感。长此以往,学生

12、语文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语文的地位也会日益式微。2、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舍弃形而上学的教风。语文教学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是要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切实架好从“语”到“文”、从“知”到“情”之间的桥梁;其次是尊重事物相互联络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处理好局部和整体、思维和形象、人文和工具等关系;再次是尊重语文学习要有宽广的空间和严密的逻辑的规律,寻求语文学习最大的发展空间,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假如语文教学能够尊重这些规律,那么形式主义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语文教学就会回归到语文味浓郁的本真状态。3、提升语文老师本身的修养,让诗意扎根课堂。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能否也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诗意地居住在校园中,享受着诗通常的教学,诗通常的生活呢?关键是提升语文老师本身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或综合素养越高。那么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就会越高,语文味就会越浓,不然,语文教学将会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方面的智力发展。”我相信,“语文味”回归语文课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