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几点感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33677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几点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几点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几点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几点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几点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几点感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 读 教 学 几 点 感 悟 刘国正曾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而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学生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开拓联想,时时点拨,交给学生方法。首先,读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读书时可以采用“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不要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不能把文章分析的支离破碎,保证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观念:对课文中的“人”有整体的形象;对课文中的

2、“物”有整体的轮廓;对课文中的“事”有整体的思考。例如教学海燕一文,文中出现的多种动物,前后迥异的天气的变化、看似无意的景物描写的出现都是教学的难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全面的识记,不对背景材料有所了解就急于对文中的动物、景物、天气变化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片面的。例如文中对海燕、海鸥、海鸭等动物的描写,一个是高傲的飞翔、一个是恐惧和呻吟,仅仅从动物本身对天气的变化去理解会正确吗?显然,几种动物有如此的反差,原因不但和动物本身特点有关,还和时代背景、作者所运用的象征手法、所要表现的写作意图有密切的关系。再看“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

3、“狂风吼叫,雷声轰响”这几处描写,如果仅从“季节”和“天气”来理解,肯定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去感知课文。其次,细读课文,重点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还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文章。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学生很容易从课文语句中就能找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塔里木河的改道和“四盲”像一个巨大的吸水鬼),可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哪?还应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拨:那就是人类的原因(只图眼前利益,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适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然后重点分析是多么的重要! 再次,联系实际,个性化阅读课文。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更不能遇到问题教师就一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篇文章都反映着作者对不同时代、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挖掘出来。例如教学社戏之后,有的同学就对鲁迅先生提出非议,认为鲁迅和双喜一群孩子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就是小偷,文章为什么还要大写特写哪?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该怎样应对呢?

5、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社戏就不能只说童年多么有趣,多么愉悦,因为这种“偷”的行为毕竟不对,要允许学生有“另类”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寻找和说出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当然,对学生提出的不切实际的、不合理的想法和理解,教师还应结合孩子心理特点学会去引导,不要让学生认为“偷”也是对的,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放飞想象,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教学中,想象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状态,如学古人摇头晃脑、学画家凝神遐思,进而细嚼慢咽的品味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情其

6、意。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学生边诵边吟边品,诗中的景物便凸显出来,活了起来:明月,把酒,宫阙,乘风,琼楼玉宇映入眼帘,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顿时一股凄凉、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达到心灵相通,品出了诗情。如此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伤,自己仿佛就是诗人,就站在琼楼玉宇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这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训练。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能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