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334447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岁的际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十三岁的际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岁的际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田晓菲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重点: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第一课时一、 导: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

2、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能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会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方法。二、学、讲1、初读课文,正字正音。尘缘(yun):涉足(sh): 徜徉(chngyng):犀利(x):安恬(tin):撷取(xi):沉淀(din): 绅士风度:茫然若失:。白驹过隙(X):2、细读课文,研习思路。(1)课文的结构层次:问题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 (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13岁的际遇(6-12)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

3、想。(向往北大)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回报北大)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A北大的图书馆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4)本文结构自由

4、,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三、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第二课时一、 导学习目标: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修辞的妙用。二、学、讲(一)精读、挑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5、。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分析: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

6、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3、本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二)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三、练:(一)、给加点字注音穹隆呜咽涉足倘佯絮语犀利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

7、淀白驹过隙绅士风度(二)、造句徜徉 白驹过隙(三)、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1)我渴望生活,渴望,渴望。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与,精神壮态的。四、本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岁。(四)、巩固拓展1、9段中“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运用了什么修辞?语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它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3、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明确:1、排比。语序不能颠倒。这个排比展示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表达了“我”对自己进步的喜悦,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思想的成熟过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2比喻。作者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和船工,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北大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四、作业:写自己“十二岁的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