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3204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一、“尽信”或“不尽信”要在思辨之后决定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是鱼我所欲也的第二课时,即品读课。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字、词乃至本义的认识与探究,今天的品读是讨论如何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实践孟子所讲的人生道理,要很有智慧地履行这些有关的人生哲学。在未进入实际的讨论之前,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这样一句话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生:不知道。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书本指古代的一本文献尚书。但我们今天可以作扩展理解,即指代一般的书。“尽”,是一个副词,即全部的意思。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开动脑筋,对书中的事或理要思辨,不要以为凡是写进书本中的东西都是可信的。

2、同样,对孟子一书中的东西,我们也要思辨,包括孟子这句话。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看法,而是要认真地阅读,理解其本义,然后再思索。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尽信”或“不尽信”。现在我们就对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作思辨,当我们结束今天的品读时,你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态度“尽信”或“不尽信”。明白老师讲这番话的意思吗?请说一说你们的理解。生:明白,就是说,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态度、想法,而是要以思辨的精神对待书中所讲的东西。师:这才是正确理解或者说把握了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旨。请注意,这里的“书”就是指广义的“书”了。二、鱼我所欲也思辨要点师:

3、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哪些话给大家的印象最深?教育意义最大?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师:孟子为了说明要坚持这一精神,还讲了“行道之人”和“乞人”对待“食”的态度,他是怎么说的?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师:好了。我们这节课的思辨就从上边的话语开始。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大家讨论孟子这些人生哲学,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实践它。是“尽信”呢,还是“不尽信”呢?不能为读古文而读古文,要联系现实的生存来解读它。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义”,请问

4、“义”是何义?生:义,指合乎道理,指正义、公正,它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一种道德。师:很好。义,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孟子在告子章句中说过:“义,人路也。”很显然,孟子的“义”是指人们遵守的东西,是人们应该走的“路”。这是道德性的东西。关于“义”,我们理解到这一层面就可以了,再具体说下去会偏离我们的讨论话题。三、“一箪食,一豆羹”该不该食师:我们的思辨就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这段话开始。请问,“行道之人”和“乞人”,他们果真“弗受”,维护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生:维护了个人的自尊和面子,失去的是生命。师:他们“受”了呢,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

5、什么?生:他们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失去了个人的自尊和面子。师:那么,一个人这点儿自尊和面子与其生命相比较,哪一个“甚于”哪一个?用孟子开始的话来比喻,哪一个是“鱼”?哪一个是“熊掌”?生:个人的生命“甚于”个人的自尊和面子。生:很显然,个人的生命是“熊掌”,个人的自尊和面子是“鱼”了。师:连你们这些娃娃都会算的账孟子真的不会算吗?生:孟子是看重“义”的,他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师:你说得很对。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我们是否把孟子的话照单全收呢?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怎么去实践孟子的“义”与“生”关系说呢?我的看法是需要对“义”有所思辨。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义”与“生”两者不可得兼时就要舍

6、“生”而取“义”。这就是我们现在这节课思辨核心之所在。生:那么,请问老师,您遇上孟子所说的这“一箪食,一豆羹”怎么办呢?师:吃呀,受呀!我会把“蹴来食”捡起来,把“呼来食”端走。尽管那是“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但人家毕竟是给了食物。也许人家嫌乞讨人脏,也许人家有其他心烦事情绪不好,但作为乞讨人的我并不计较这些。甚至这里面真的有些侮辱性的伤害,有点儿恶作剧,但我要给自己抓住这保存生的机会。我将舍自尊、面子之“鱼”而取“生命”之“熊掌”。因为他孟子就说到“所欲有甚于生者”,不苟且地活着;但“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也就是说,既然所追求的东西没有生命重要,如维系自己

7、的自尊和面子,那么,为了保存生命,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包括用个人的那点儿自尊和面子去换取生的机会。“何不用也”,我解释为“有何不可用的呢”?生:这不是孟子的意思。师:是的,不是孟子的本意。是老师读鱼我所欲也之后想到的话,读别人的书要有自己的看法。宋代的大儒程颐在河南程氏外书卷六中说:“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四、走向合题辨“义”而行之师:德国有个哲学家叫黑格尔,马克思很尊重他。这个黑格尔有一个哲学主张,即思想发展“辩证三段式”:原有的思想或现象是“正题”,对它的质疑是“反题”,两者的对辩、斗争会产生新的思想或行动,这新产生的

8、思想或行动就是“合题”。而“合题”又会成为新阶段的“正题”,人们又会对它进行质疑、思辨而提出新阶段的“反题”,两者又会在新形势下进行对辩、斗争,结果会产生第二个“合题”。当第二“命题”产生时,人们的思想已经升华到第三台阶。下面,让我们共同总结今天的这番讨论,提出读鱼我所欲也关于“生”、“义”两者关系的新“合题”。“义”需辨也,参之生以度之,有生:有甚于生之义。师:亦有生:亦有莫甚于生之义。师:甚于生之义与生两者不可得兼生:舍生取义者也。师:莫甚于生之义与生两者不可得兼生:舍义而取生者也。师:我们不仅要从理性上有这样的“合题”认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解说。生:汶川大地震

9、,解放军战士冒着强烈的余震抢救废墟下的群众,他们所坚守的义就是大于自己生命的义,我们要效仿。生:小偷偷自行车,有坏人挡道要我们的包,本来也应该和他们斗争,揭露他们,制止他们,伸张正义,但应该是先保证自己安全才做这些事,这些事就属于小于生命的义,为此牺牲生命,不值得。师:说得好,尤其是你们,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规定,不提倡未成年人在力所不能的情况下见义勇为,做危险的事。遇上坏人挡道要包包,给他,要啥给啥,不反抗,只要留下条裤衩子跑回家就行。所以,我们要善于辨“义”而行事。这样说来,那“行道之人”、“乞人”吃“呼来食”、“蹴来食”是无耻行为,还是忍耻行为呢?生:是忍耻行为,不是无耻行为。师:那么,“

10、无耻”与“忍耻”有何区别?生:“忍耻”,自己知道面临的处境里有某种耻辱与伤害,为了自己的一定目标,情不得已去接受。当然,这个目标是正当的。自己不仅承担这些耻辱,同时还要记着这一切,为了将来不再重蹈这一切。“无耻”,自己知道面临的处境里有某种耻辱与伤害,但心甘情愿,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乐此不疲,麻木不仁。师:那么,在不碍大义的前提下,蒙羞而生者是懦夫还是勇者?生:是勇者。因为死,是容易的。但在逆境中忍受磨难而生存下去是很难的。师:所以,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食“呼来食”和“蹴来食”的勇气和韧的精神,我们同样是难以生存的。然而,当你把食“呼来食”、“蹴来食”当作一种经历,一种激励,“呼来食

11、”、“蹴来食”尚且能食,我有何困难不能克服?法国电影爱之物语有句话说:“生存本身就是胜利。”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思辨的问题,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自选一题):1.忍耻者勇2.假如不食嗟来食的饿者能食嗟来食附:学生作文及评析学生作文1:忍耻者勇天津九十五中学(初三)王珍珍生命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因为它承载着责任、信念、爱,以及恨与屈辱等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每一样我们都无法摆脱。生命也正因有了厚重感,才让人感觉到它的真实。因此,每个人都应学会承受生命之重,只有负重才不会被打翻,特别是背负屈辱。忍耻者勇。只有承受住生命之重,学会忍耻,才有可能走出生命的低谷,登上人生的巅峰。南非民族斗士曼德拉,因

12、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并被关在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要做采石灰的工作,受到白人统治者残酷的非人虐待。然而曼德拉以他坚强的意志承受了生命的重压,忍住了耻辱。负重让他学会了控制情绪,让他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因为他忍住了耻辱,他才会在27年铁窗生涯后,赢得摘取南非领袖桂冠的机会,走上权力与荣誉的巅峰,成就他独具一格的美。王洛宾忍受了19年的铁窗重压,所以更坚强,更勇敢,更懂得用歌声迎接一切。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忍辱负重,才得以保全自己,终成一代名将。越王勾践忍受亡国之痛,卧薪尝胆,东山再起,才得以流芳千古。生命正因为有了这种忍耻的气概,才变得壮美。然而,如果生命不能忍辱负重,就会葬

13、送一世英名,置生命于万丈深渊。纵然历史铭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的潇洒,在鸿门之宴上的大度,但历史也忘记不了项羽在垓下的绝望。从“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中我们听出了英雄的绝望。如果项羽能忍耻,带江东父老卷土重来,结果未必是现在的定论。因为他不能忍耻,乌江自刎,留给了历史太多的遗憾和惋惜,是不勇的表现。如果说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忍耻就是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更有重量。学会忍耻,生命才不会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忍耻者勇。评析:忍耻者勇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命题作文。它作为鱼我所欲也文本解读的延伸性实践练习题目,承载着总结和开拓本课所讲关于“义”和“生”之关系的辨析任务。为

14、大义而死固然可敬,但是,为大义而在艰难的情况下活下去恐怕要比“舍生”更不容易为之,特别是蒙羞蒙辱而生。王珍珍同学的文章很好地诠释了这则命题,作为一个初三的学生,她从上述人生高境界理解了本课所讲的内容,理解了这则命题的内涵。特别是文章开头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讲出了生命之“重”,其中还包含着“背负屈辱”,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真实”生活。这就阐明了“忍耻”的意义,即“负重才不会被打翻”。之后,小作者非常具体地指出“学会忍耻”,“才有可能走出生命的低谷,登上人生的巅峰”。为证明这一点,她举出了曼德拉、王洛宾、韩信、勾践的事例。文章至此,初步阐明了“忍耻者勇”的内涵。但小作者并未停止自己的论述,她又

15、以项羽为反面例子,说明不能“忍耻”而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失败。项羽不愿过乌江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留给历史“太多的遗憾和惋惜”。虽然,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绝句”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小作者更倾向于让项羽过江重整旗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项羽未能如此,让后人唏嘘不已。文章论述颇有感情,这就从反面补证了“忍耻”的意义。这是一种反事实假设论证,即赋予历史一种非存在的对立面,在“已然”和“可能然”的比较中去认识“忍耻”缺失而造成的诸多悲剧。小作者可能还不懂得反事实假设思维理论,但她的写作实践已证明她有这种创造思维能力。在这样正反相结合的论证基础上,文章最后再次强调“忍耻”会让人生“更有重量”,与开头的“厚重感”之说遥相呼应。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文章的不足。这是对教师最大的考验,也是学生对教师最大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不能为学生写作给予有效的指导,只会虚浮地夸奖“你真棒”。文章的瑕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