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31968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在职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模拟卷(9)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 A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 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 C单位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为了单位的利益 D单位应当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_ A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B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 3.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_ A有影响

2、B原则上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不排除有影响的可能性 C原则上是有影响的,但是不排除没有影响的可能 D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 A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构成逃税罪 B携带凶器盗窃的构成抢劫罪 C盗窃信用卡后使用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5.甲欲杀乙,误将丙当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之_ A目标的错误认识 B手段的错误认识 C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 D行为误差 6.郝某为泄私愤报复单位领导,将本单位仓库浇上汽油点燃后,逃离现场。适逢消防队路过,将火扑灭。郝某的行为属于_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7.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

3、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_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_ A牵连犯 B吸收犯 C想象竞合犯 D异种数罪 9.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_ A只触犯了一个罪名 B只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 C只侵犯了一个客体 D只有一个行为 10.明知对方是境外间谍组织而为其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构成_ A间谍罪 B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背叛国家罪

4、D间谍罪和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两罪 11.使用暴力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应_ A按照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 B按照非法拘禁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实行数罪并罚 C按照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D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12.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号码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应构成_ A非法经营罪 B侵占罪 C盗窃罪 D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13.甲因与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到丙家后,乙冲过去给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随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伤。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_ A对乙按

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罚 B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处罚 C乙不构成犯罪,因为其拳击未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 D对乙应当按照主犯处罚 14.公安人员张某在审讯犯罪嫌疑人高某时,对其捆绑吊打,致高某颅内大面积出血而死亡。对张某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原则是_ A按刑讯逼供罪从重处罚 B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C按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 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从重处罚 15.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走私活动,情节严重,甲的行为构成_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走私罪 D挪用公款罪和走私罪 16.某事业单位负责人甲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150余万元贷给另一公司,所得高利息归本单位所有。甲未谋取个人利益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A甲构成挪用公款罪 B甲构成挪用资金罪 C甲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D甲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17.只能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_ A遗弃罪和逃税罪 B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和交通肇事罪 D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 18.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_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19.我国刑法规定的自然人完全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_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20.紧急避险保护的合法权益与牺牲的合法权益的关系是_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后者大于前者 D前者大于或者等

7、于后者 21.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_ 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C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D从重处罚 22.某罪的法定刑是7年以上有期徒刑,甲犯了该罪,那么对于甲的追诉时效的期限是_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23.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_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4.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_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想象竞合犯 D吸收犯 25.我国刑法学公认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_ A行为

8、 B犯罪构成 C法益 D因果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追究法律责任时,坚持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就要求_ A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B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具体情节相适应 C法律责任的轻重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D法律责任的有无与行为人的主观态度相适应 2.以下表述中存在错误的是_ A只有法律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具有法律效力 C法律的渊源是指法律的来源 D导致各国立法体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 3.某机关工勤人员赵某在一次公务活动中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

9、失,检察机关以玩忽职守罪对他进行立案。赵某认为自己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刑法规定不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检察机关则认为赵某从事的是公务活动,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案件侦查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赵某聘请的律师刘某认为该解释不应有溯及力。上述案件中,不属于法定解释的有_ A赵某的解释 B检察机关的解释 C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D律师刘某的解释 4.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作,下列哪些选项是该原则的要求?_ A法律责任应

10、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的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5.下列有关法的强制性与国家强制力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_ A法的强制性是国家强制力的一种表现 B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强制性的外在力量渊源,对法来说不可或缺 C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强制性的外在力量渊源,对法来说可有可无 D法本身只有国家强制性而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6.下列有关法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_ A自然法学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B实证主义法学的概念是“实然法”的概念 C社会学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社会效果 D经济分析法学运用价

11、值分析的方法 7.正当程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_ A分化在正当程序中占据重要位置 B有意识地思维阻隔 C直观的公正 D对立意见的交涉 8.下列哪些内容的表述,不属于法律规则?_ A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B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C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D本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9.法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分,下列哪些属于法的非本质属性?_ A法的规范性 B法的强制性 C法的普遍性 D法的物质制约性 10.下列有关法律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_ A在物化的层面,法律文化通常表现为关于法律的某种物质形式,如正义女神

12、、法槌、法袍等 B在制度层面,法律文化表现为各种具体的与传统相关的法律制度 C在观念层面,法律文化表现为人们思想意识中关于法律的种种看法、感觉和知识 D观念层面的法律文化指的就是法律意识,这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 11.2002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作了解释,该解释为_ A法定解释 B文义解释 C司法解释 D目的解释 12.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下列对此的理解,可以成立的是_ A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 B法律是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主观性 C法律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具有主观性 D法律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