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31895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传播学教程教案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计划学时:32课时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课程负责人:纪征第一周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

2、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群体传

3、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政治传播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科技传播研究传播媒介管理研究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

4、出了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注意: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

5、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人类的传播行为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后期: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交流场景: 特点:信息简短和单一,且缓慢进行二、口语传播时代1、语言大约产生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2、语言产生的原因:3、语言的产生大大加快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对信息传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语言拓展了人类信息

6、传播的内容(2)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工具。(3)在长度、复杂性、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收和理解的信息,都远远超过了非语言时代。4、在口语传播时代,非语言媒介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1)结绳记事(2)实物信三、文字书写时代1、文字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文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书画同源”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我国商代的甲骨文3、造纸术的发明及手抄传播四、印刷时代1、我国在公元450年最早发明了印刷术。唐朝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2、印刷术的发展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

7、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促进了书籍的廉价化。3、印刷机的出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通讯、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极大降低了报纸的生产成本,为报纸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廉价的“便士报” (以纽约太阳报先驱报为代表 )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4、施拉姆对印刷媒介的高度评价“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

8、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五、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重要贡献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影、广播、电视、因特网1、电影 1895年12月28日,被定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2、广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4、因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于1969

9、年在美国问世。因特网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特点,而以个人化、目标性、双向互动、全球性传播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巨大冲击。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哪些阶段?2、传播学的学科体系是怎样划分的?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人类传播的基本阶段,掌握了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了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周、第三周授课内容: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人类传播的符号与

10、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模式的概念和主要的传播模式2、符号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拉斯韦尔的模式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3、符号的分类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一、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1、模式的构成:(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

11、的类型:(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三、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大众传播学

12、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3、直线模式的缺点:(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

13、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对该模式的评价:(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见教材)对该模式的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14、。但该模式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总系统分析和评价:该模式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3、马莱茨克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因此,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评价和分析: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