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317917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的名人故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1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非常喧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挚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好玩的,挚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澄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满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沉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相互传看,挚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兴奋。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挚友们看后

2、,一样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赞扬,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其次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细致一看,果真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非常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王羲之的名人故事2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闻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点”:高峰坠石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特别简洁,简洁到有一点不简单揣测。譬如说,她

3、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也许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卫夫人好像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气。肯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究竟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我们发觉卫夫人教王羲之的,好像不只是书法而已。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

4、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特别好玩。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化有关。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出名的作品,很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假如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态、重量、体积、速度,我们也许也会蛮快乐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接着老师才须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学问。这些学问有一天或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许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接着

5、发展到其次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好像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一”:千里阵云卫夫人的其次课是带领王羲之相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好像并不激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仿照。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起先相识水平线条的。相识“一”的课,是在广袤的大地上进行的。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袤的平原上站着,注视地平线,注视地平线的开阔,注视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简单

6、懂,总觉得写 “一”应当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渐渐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别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淌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袤、宁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憧憬。这是王羲之的其次课。“竖

7、”:万岁枯藤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气。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气,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气,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固执的力气。老藤拉不断,有很坚韧、很坚韧的力气,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方坚韧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

8、不妥协的坚毅生命的致敬。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气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书法的美,始终是与生命相通的。“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王羲之的名人故事3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细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

9、,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担当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找,最终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闻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王羲之的名人故事4鼎鼎出名的王羲之书法家被后人所赞扬楷模!爱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好

10、的作家。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举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宠爱写字。据说平常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旧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用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方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旧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

11、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出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珍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爱好,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非常焦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怜悯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相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

12、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兴奋。王羲之劝慰她说:“别急。你告知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立刻就卖完了。很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别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爱好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愿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爱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

13、上悠然地浮游着,一身洁白的羽毛,衬托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宠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宠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坚决果断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王羲之的故事告知我们:小时候肯定要有一个幻想,王羲之偶像为了幻想而努力奋斗,对幻想的不顾一切,对幻想的执着追求,时代的转变年轻人没几个写字好看的,想要写得一手好字必需从小抓起,教化从小起先养成,王羲之吃墨勤奋修炼书法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不代表吃墨就可以,去告知你们身边的挚友们吧。

14、王羲之的名人故事5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改变,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灵勤敏而誉满乡里。王羲之诞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闻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地方。但他酷爱学

15、习,喜爱钻研,遇事机灵有心计。他7岁起先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非常喜爱他。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觉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兴奋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值他爱好正浓时,被父亲发觉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唯恐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行待,不兴奋地说:假如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奢侈了吗?王旷非常惊异儿子的这番争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当从小好好培育,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仔细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非常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肯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