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316083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解与组胚复习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女性生殖系统部分呼吸系统大纲要求1掌握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及功能。 2掌握肺的结构、肺泡壁的超微结构及功能。内容提要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与支气管和肺,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一、气管与主支气管管壁由内到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三层。(一)气管1. 粘膜(1)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 五种类型细胞构成。(2)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 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较多混合性气管腺。3. 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二)主支气管 支气管壁逐渐变薄,管径变细,三层结构分界更不明显

2、。支气管越往下软骨环逐渐变为软骨片, 平滑肌纤维增多,呈螺旋形排列。二、肺 肺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间质为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实质为肺内支气管的各级 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分导气部和呼吸部。(一)肺导气部肺导气部随分支而管径渐细,管壁渐薄,管壁结构也逐渐变化。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支气管相似,但管径渐细,管壁渐薄,三层分界渐不明显。粘膜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管壁杯状细胞、腺体、软骨片渐减少,平滑肌相对增多,呈不成 层的环行平滑肌束。2.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管腔直径在1mm以下,粘膜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或单层柱状上皮;管壁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

3、减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增多,粘膜常形成皱 襞。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内径约0.5mm;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腺体 和软骨都已消失,平滑肌完整环行,粘膜皱襞明显;肺导气部各级支气管比较详见表16-1。(二) 肺呼吸部1. 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bronchiole)管壁出现少量肺泡。上皮为 单立方上皮,上皮下有少量平滑肌,肺泡开口处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2. 肺泡管:肺泡管(alveolar duct)管壁上有许多肺泡开口,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在切片上 呈现相邻肺泡间的结节状膨大。膨大表面为单立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有横切的

4、环行平滑肌纤维。3. 肺泡囊:肺泡囊(alveolar sac)是多个肺泡的共同开口,由多个肺泡相围成。肺泡隔在肺泡 开口处无环形平滑肌,故切片看不见呈结节状膨大。4. 肺泡:肺泡(pulmonaryalveoli)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上述三个呼吸部,是肺进行起气体 交换的场所。为肺的主要结构。肺泡壁由肺泡上皮组成,相邻肺泡间结构为肺泡隔。(1) 肺泡上皮:由I型和II型两种肺泡细胞组成。I型肺泡细胞(typel alveolar cell):胞体扁平,核扁圆形,胞质无核部分极薄,覆盖肺泡 表面绝大部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II型肺泡细胞(typell alveolar cell):光镜下胞

5、体较小,呈立方或圆形,核圆形,胞质着色 浅,主要含卵磷脂,在肺泡上皮铺展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 肺泡隔:肺泡隔(alveolar septum)由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连续毛细 血管、丰富弹性纤维、肺巨噬细胞。弹性纤维有助于保持肺泡弹性,病变时导致换气功能减低。肺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分布在肺间质内或肺泡腔内。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免疫功能。 吞噬了大量尘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3) 肺泡孔:相邻肺泡间的小孔相通,为肺泡孔(alveolar pore) o肺泡间的气体通路均衡肺 泡内气体的含量。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

6、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 泡萎缩。肺感染时,病菌通过肺泡孔扩散,使炎症蔓延。(4) 气-血屏障:气-血屏障(blood-airbarrier)是肺泡和血液气体间交换所要通过的结构。 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气管的外膜分布有“C”形环的:A. 纤维软骨B.弹性软骨C.网状纤维D.肌纤维E.透明软骨2. 关于II肺泡细胞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A.细胞呈立方形B. HE染色胞质呈泡沫状C.可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D.参与构成气-血屏障E.分泌表面活性物质3. 杯状细胞是下列哪种结构的上皮细胞:A. 终末细支气管B.肺泡囊C.小

7、支气管D.呼吸细支气管E.肺泡管4.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主要成分和作用是:A.磷脂,防止肺泡塌陷C.磷脂,提高肺泡表面张力E糖胺多糖,提高肺泡表面张力5. 下列哪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结构特点A.细支气管的分支C. 可见少量腺体E. 管壁出现少量肺泡6. 泡隔内参与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毛细血管B.弹性纤维D. 成纤维细胞E.淋巴管B.蛋白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糖胺多糖,防止肺泡塌陷B.管壁上皮有杯状细胞D.残存管壁结构成结节状膨大C.肺巨噬细胞7. 肺的呼吸部包括A. 肺泡、肺泡管、肺泡囊、细支气管B.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C. 肺泡、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D.

8、肺泡囊、肺泡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E. 肺泡管、肺泡、肺泡囊、终末细支气管8. 构成气血屏障的结构不包括A. I型肺泡细胞B.肺泡上皮的基膜C. II型肺泡细胞D.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E.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结缔组织第17章 泌尿系统大纲要求1掌握肾的基本结构。2掌握泌尿小管的组成、分布、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3掌握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及功能。4熟悉肾血循环的特点。5了解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一般结构。内容提要一、肾肾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包括皮质迷路、髓放线和肾柱。髓质由深层10多个肾锥体构成。泌尿小管(uriniferous tubule):由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系组成

9、,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并凹陷成肾 小囊,肾小囊包绕血管球外与血管球共同形成肾小体。肾小体与肾小管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肾单位。(一)肾单位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肾单位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浅表肾单位又称皮质肾 单位。位于皮质浅部,体积小,数量多,在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髓旁肾单位位于皮质深部,体积 大,数量少,髓袢长,主要行使尿浓缩功能。1.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为球形结构,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肾小体有两极, 血管极和尿极,两极相对存在。血管极为微动脉出入肾小体的部位;尿极为肾小囊与肾小管相连处。血管球(glomerulus):为肾小囊中一团蟠曲的

10、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伸入肾 小囊并多级分支蟠曲形成毛细血管袢,血管袢间有血管系膜支持;毛细血管继而汇成一条出球微动 脉在血管极处出肾小囊。毛细血管袢两端均为微动脉,故血管球内压较一般毛细血管高,有利于液 体滤过。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利于小分子物质通过。肾小囊(renal capsule):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肾小囊包在血管球外,两 层间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外层上皮在尿极处与肾小管上皮相连续,在血管极返折为肾小囊 内(脏)层而裹于血管球外。肾小囊外(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内(脏)层紧贴于血管球基膜外 细胞有大小不等的突起,称足细胞(podocyte)。

11、足细胞体积大,胞体突向肾小囊腔,胞体内含丰富 细胞器。足细胞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并再分成多个指状次级突起。邻近初级突起的次级突 起嵌成栅栏状,紧贴毛细血管,突起间有约25nm宽的裂隙称裂孔。孔上覆有46nm的裂孔膜(slit membrane)。次级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调节裂孔宽度。血管球基膜(glomerulus membrane):包在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皮或血管系膜外。基膜较厚, 为均质状薄膜,分三层。基膜在血液物质滤过中起关键作用。滤过膜:是执行肾小体滤过功能的重要结构。血管球内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被不停地滤过 进入肾小囊腔。滤液从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腔要经过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

12、足细胞裂孔膜三层 结构。这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或滤过膜。2. 肾小管(renal t ubule)(1) 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最长最粗,分曲部和直部。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管径粗、管腔小。上皮细胞胞体大,呈立方或锥形,胞质强嗜酸性,核近基底。光镜下细胞 表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细胞侧面界限不清。电镜下细胞游离面为密集而整齐的微绒毛。细胞 侧面有侧突,相邻细胞侧突指状嵌合。细胞基部有质膜内褶,其间有纵行的杆状线粒体,质膜上有 丰富的Na+、K+-ATP酶。近端小管直部直行于髓放线或锥体内,细

13、胞与曲部比较要矮微绒毛、侧突 和质膜内褶少。近端小管为重吸收原尿的重要场所。近端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小分 子蛋白质;85%的水和Na+。分泌H+、NH3、肌酐和马尿酸等,转运和排泄血液中的外来物质。(2) 细段(thin segment):是连接近端小管与远端小管的部分。位于髓放线和肾锥体内,管径 最细。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着色浅,无刷状缘。细胞微绒毛、质膜 内褶少。功能通透水和离子。(3) 远端小管(distaltubule):管径较细,管腔大而规则,分曲部和直部。直部连于细段,经 锥体和髓放线上行至皮质,并再次蟠于肾小体附近成曲部。远端小管管壁上皮呈立

14、方形,着色较浅, 核位近腔面,细胞界限较清,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显。直部细胞表面微绒毛短而少,基部 质膜内褶发达,长内褶可达细胞顶部,褶间有纵行的线粒体。基部质膜上有丰富的Na+、K+-ATP酶能 主动向间质转运Na+。远曲小管超微结构与直部相似,但质膜内褶和线粒体不发达。远端小管功能 直部主动重吸收NaCl,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重吸收水、Na+,排出K+、H+、NH3等。醛固酮 能促进曲部重吸收Na+、排出K+。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曲部重吸收水,浓缩尿。近端小管与远端小管的比较详见表17-1。(二) 集合管由弓形集合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三段组成。其管径由细变粗,管壁上皮由单层立方渐成

15、单层柱状或高柱状。细胞胞质着色淡而明亮,细胞界限清楚,核圆居中、染色深。细胞器、表面微绒毛、 侧突及质膜内褶均少。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和心房钠尿肽的调节,进一步重吸收水和Na+,分泌H+、 K+,进一步浓缩尿。终尿约为原尿的1%。(三) 球旁复合体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又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 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呈三角形。1. 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入球微动脉中膜平滑肌衍化为上皮样细胞。光镜下细胞 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可见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发达,有较多分 泌颗粒,内含肾素。功能合成肾素,并分泌释放入血,肾素具水解血管紧张素原为血管紧张素I的 作用。2. 致密斑(Macula densa):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斑结构。细胞为 柱状,胞质着色浅,核椭圆形近腔面,排列紧密。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与邻近细胞突起相嵌。为离 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Na+浓度的变化。将接收的低Na+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血Na+水平升高。3. 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