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3144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河中石兽1.走近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2)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3)一词多义【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

2、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 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4)特殊句式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状语“于水中”后置)果得于数里外(状语“于数里外”后置)省略句以为顺流下矣(“以为”前面省略主语“大家”)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省略介词“于”)3.主题解说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千万不能不加分析而主观臆断。4

3、.重点突破(1)故事中的人物采用或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各是什么?提示: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耙去下游找。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成坑洞,渐渐地越冲越深,当坑洞大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不断地冲,石头不断地滚,一直滚个不停,最后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2)哪一种方法是对的?为什么说这种方法是对的呢?提示: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

4、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难点攻克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提示: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讽刺,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6.结构图解河 寺僧求于水下不可得中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石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兽 老河兵求于上游成功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纪昀( ) 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 )铁钯( ) 木杮( ) 湮于沙上( )

5、啮沙( ) 溯流逆上( ) 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6、各划两处)(1)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2)果 得 于 数 里 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兰州中考改编)综合性学习。最近两年,“二维码”作为新鲜事物走进大众视野。为此班级开展了“认识二维码,改变我们的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 根据所给材料,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二维码”。【材料】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

7、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二维码是一种 黑白相间的图形。(2)某同学要制作展板介绍二维码的应用,下列材料可选用的两则是_、_。【材料一】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用手机扫一下对方名片上的二维码,姓名、电话、单位等信息一下就可存入你的通讯录,不用再进行复杂的输入。【材料二】超市购物,扫一下食品二维码标签,食品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时间等信息就会映入眼帘,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透明,全程可追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材料三】二维码的原理可以从矩阵式二维码的原理和行列式二维码的原理来讲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

8、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 ) (2)以为顺流下矣( )(3)

9、棹数小舟( ) (4)湮于沙上( )9.翻译下列句子。(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0.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1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 有 执 长 竿 入 城 门 者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执竿入城( )(2)不可入( )(3)但见事多矣( )(4)遂依而截之(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竖执之。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