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30075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受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本届常委会的主要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迎难而上、转型攻坚的奋进历程2012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产业遭遇十年来最严重挑战等复杂严峻形势,在中共淮北市 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开展“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打基础增后劲、惠民生促和谐,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创五年来最好水

2、平,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 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1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增长36.5%;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50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7480元,增长1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转型加速、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稳增长调结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稳增长

3、的主攻方向,出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0条意见,扎实开展百名干部驻点帮 扶百家企业活动,采取“一企一策”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全年落实扶企资金4.3亿元,发放中期票据、助保金贷款42.7亿元。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推动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总数达62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淮海实业首次跨过百亿元台阶,全市百亿元企业增至3家。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在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分别比上年提升16和24个位次。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居全省第4位,前移2个位次。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坚持把扩投入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创新项目谋划机制,充

4、实完善市级项目库,全年谋划重大项目267个,总投资1440亿元。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和市级领导联系督查重点项目制度,3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 资380亿元,210个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102.6亿元,155个央企、民企、皖粤合作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安徽矿机、百特电机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临涣煤焦化综合利用二期开工建设,虎山电厂、平山电厂一期顺利推进。淮海建材大市场建成运营,红星美凯龙、国购汽车文化园、口子文化博览园等商贸、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消费需求不断拓展。坚持把促消费作为稳增长的持久动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社区商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成功举办首

5、届食品工业博览会、第七届煤矿机械博览会和第三届塔山石榴文化节,认真落实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农产品产销对接等促进消费政策。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3亿元,增长15.8%,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41.6%。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全年完成投资101.7亿元,增长52.8%,增速居全省首位,新开工面积4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非煤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

6、。县区经济发展强劲,县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62.2%和42.7%,同比提高4.2和5.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1%;服务业增加值15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4.8%。(二)强基础促统筹,“三农”工作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达119万吨,成功实现“七连增、九连丰”。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发展,“塔山石榴”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至122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838家。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8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1

7、.2万亩、除涝面积18.4万亩。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24个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近20亿元。通过“农民集中建房+政府补贴”方式,积极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开工建设新农村示范点7个、居民集中居住区14个。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编制37个中心村规划,榴园村等成为全省亮点。在全省较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变市民。积极落实扩权强镇各项政策,濉溪县临涣镇获批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三)抓改革促创新,发展活力日益彰显着眼于完善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文化体制

8、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企业统计联网直报改革顺利完成,城乡收入一体化统计改革正式启动。蚌埠海关驻淮北工作组通关运行,“营改增”试点稳步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创新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市交通投资公司挂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支机构在淮设立。网络金融超市建成运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家开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额度134亿元,到位67.8亿元。市建投公司18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6年期以上融资年利息不超过7%。4家企业实现直接融资,共筹集资金41亿元。全年各项贷款余额508亿元,增长25.2%,存贷比达66.4%,较去年末提高8.1个百分点,增幅

9、居全省前列。实施工业项目预审会审制度,提高投资强度,土地节约率达28%以上。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有效最低价评审办法,深入实施“八分开”制度,累计审减、节约资金9.2亿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首位。(四)重招商搭载体,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领导带头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推进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完善招商引资“六个一”和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加大重大在谈项目及签约项目协调调度,全市引进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新建项目105个,合同引资额330亿元,其中50个亿元以上项目合同引资额208.7亿元。105个项目中在

10、建93个,竣工12个。投资49亿元的天裕高端铸造循环经济产业园落户淮北,投资30亿元的恒泰国际商城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购城市综合体、美信铝业、温州食品工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全市累计引进市外资金501.5亿元,增长33.4%,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增长23%。园区平台扩容升级。出台开发区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完善市开发区体制机制,六大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0.4%,实现税收24.5亿元。积极化解规划审批、土地征收、居民安置、建设资金等难题,市经济开发区新区一期2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成为淮北未来发展的新平台、新引擎、增长极。县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

11、扩区10.7平方公里。濉芜现代产业园获省政府批准和重点支持,三年将投资20多亿元,打造15平方公里产业新城。临涣工业园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杜集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矿山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占地2300亩,可容纳8万名师生的职教园区开工建设,成为推动淮北转型发展的人才支撑平台。(五)抓建设重管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实施道路、管网、桥梁、绿化等城建重点项目43个,完成投资24.9亿元。淮海东路、沱河路等6条改造或新建道路具备通车条件。两年投资18.1亿元,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完成多条街巷、小区改造,人民路等8条路巷铺设沥青罩面,改造升级5.1

12、万平方米人行道,新建、改造港湾式公交站亭38座,完成宿丁路等17条道路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38.6万平方米。投入1亿元,铺设供水管网50余公里、天然气管网16.5公里,杜集、烈山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经过改造提升,道变坦,水变清,城变绿,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投资1.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4个,治理土地6万亩,形成独具特色的湖光山色。投资5000万元,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森林增长工程”正式启动。完成东部山场绿化1万余亩,绿色长廊建设工程70公里,获评“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坚持征收与安置并重,出台淮北市国有土地

13、上房屋征收程序暂行办法,开工建设安置房273万平方米。在2012年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我市名列全国地级提名城市第2名和地级城市第37名,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统筹推进民生成果城乡共享。投入资金21亿元,全面完成34项民生工程,人均受益100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4万人参加新型农民和就业技能培训。2.8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3所敬老院、4项农村清洁工程、9所乡镇公办幼儿园、27个校舍安全工程建成使用,1.2万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1300户农村危房、30座农村公路危桥

14、完成改造,解决了10.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和2.1万户居民低电压整治问题。21个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6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55个农家书屋投入使用。连续两年增设职业技能教育资助项目,我市职业院校2.1万名淮北籍在校生享受资助政策。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顺利完成1路、2路和18路个体中巴车公交化改造。12.8万名特殊群体获优惠乘坐公交车财政补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投入7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2%,实现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69万人,新增农村劳

15、动力转移就业1.42万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完成7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淮师大新校区一期建成使用,市委党校新校区主体封顶。新农合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二期发掘进展顺利。成功举办市九运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保密、档案、目标管理、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安置和人防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实现新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加强。深入开展“领导干

16、部大接访”活动,深化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妥善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信访维稳工作连续4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价格监测工作获全国先进。治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指数保持皖北第一、全省领先。(七)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推进政府工作创新,金融、集约用地、职业技能教育、创业富民工程四项政府创新走在全省前列。深化纠风专项治理,积极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转型”和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机关作风、行政效能、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市成为全省行政许可项目最少、审批流程最优的城市之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协商,密切与工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