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300120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手法一一抑扬法的具体运用抑扬法,通俗地说,就是褒贬法。“抑”对应贬,即批判、贬损;“扬 ”对应 褒,即赞美、褒扬。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内在形象的美丑,常常使 用这种方法。、抑扬法的表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构成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外在美与内在美同 时兼备的情况很少。很多事物外在很美好,但内在本质很丑恶;同时,有些事物 外在虽然很丑陋,但内在本质很美好。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一个用不更改的标尺 就是一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本质的美丑为其定性。外表再美好,内在本质是丑 陋的,最终只能定性为丑陋;外表再丑陋,内在本质是美好的,最终亦定性为美好。 外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会使人、物的内在形

2、象更丑,外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 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美,这就是抑扬法的使用原理。、抑扬法的两种呈现方式四种具体类型抑扬法的有两种呈现方式: 先后式和同步式C先后式又分为: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两种形式(一)先扬后抑。就是先赞美,后贬损。又称为欲抑先扬。“扬”为虚,“抑” 为实,作者实际对人物持贬损、批判态度.这里的“扬”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 为上;“抑”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表面之美与本 质之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美反衬内在之丑 ,人物的丑陋形象便在作者的 笔下得以凸显.例如:这时候,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靓丽女孩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窈窕的身材, 优美的曲线,摇

3、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 每向前一步都显得那样楚楚动人。一头金发,勾勒出一张光彩照人的脸。细腻、 光洁、白皙的皮肤,洋溢着无法言语的青春与活力。一双大眼睛,于顾盼之间 明眸善睐,似秋水,如月华.一时间,喧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安静下来。她像一块 磁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凝聚了所有人的目光。她在人们艳羡的眼神中,寻了一个干净无人的座椅,将行李箱放放到上面, 紧挨着提箱款款落座,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一袋瓜子,打发等车的时光 . 她读得那样忘我,吃得那样优雅。报纸一页页翻翻过,两只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将 吃完的瓜子皮弹出,宛如天女散花,不到二十分钟 ,她面前的地上,已“

4、画出” 了一个大大的“扇面”(二)先抑后扬。就是先贬损,后赞扬.又称为欲扬先抑。“抑”为虚,“扬” 为实,作者实际对笔下人、物持赞美、褒扬态度。这里的“抑”集中在人物外表、 表面行为上;“扬”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表面之 丑与本质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丑反衬内在之美,人物的高尚形象便跃 然纸上。例如:一日黄昏,我倚着阳台远眺,无意瞥见了角落里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 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黑刺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养这样丑陋粗鄙而可怕的 东西!因为期末考试忙,在此光顾阳台,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午后。没

5、想到的两种景 象同时撞进我的瞳孔:那些以前精心式样的花,全都变成了褐色的枯枝,而角落 里的仙人掌却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碧绿水嫩的叶片高擎着一片金光,那是难得一遇的昙花:金黄的色泽,十二片花瓣一如流光溢彩的绸缎,柔软的花穗, 如精心编制的苏股,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 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 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谁能想到, 昔日的丑小鸭,竟能涅槃羽化,开出如此美 丽的花来!先后式抑扬法,抑扬总是一先一后出现.无论是先贬后褒,还是先褒后贬 都是假意在前,真意在后一一作者先虚晃一枪,以假意将读者引入反向思维,诱 入迷阵,然后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渐渐醒悟,最终恍然大悟,明白作者 是“

6、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欲擒故纵。同步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 以扬写抑,另一种是以抑写扬.(三)以扬写抑.就是看是扬,实为抑-从字面上和作者表达语气、用词的 感情色彩上看,作者都是在赞扬笔下人或事物,细细一品,实际是在贬损笔下人、 笔下物.字面上的扬是假,本质上的抑才是作者表达的真实目的。以表象之美 , 反衬本质之丑,人或物的丑陋形象更突出。例如:他最突出的品质,是节俭.妈妈过生日,原本打算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到了花 店一看,最少的最便宜的一束也要三十多元, 于是最终捧到妈妈手上的,变成了 一支康乃馨.汶川地震的时候,班里同学都捐钱,就连家里最困难的同学也捐出了 二十几元.那天,他是最后一个捐的,从兜里

7、好不容易掏出了一张五元钱的纸币, 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塞回了兜里,换成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币。(四)以抑写扬.与以扬写抑正相反,从字面和语气上看,作者始终是在批 判、指责笔下人或物,稍一思考,实际是在赞美笔下人、物。作者以表面之丑, 反衬本质之美,人或物的美好形象便会显得更加突出。例如:6岁。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 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

8、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 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爱好索然,转过身 ,迈着 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 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 ?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 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同步式抑扬法,“抑”和“扬”同时呈现,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写“表”同 时表现“里”,这一点和先后式完全不同。同时,同步式抑扬法,表为虚,里为实 表里不一,作者真正的表达目的为里。或以“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突出 反面形象;或者以“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突出正面形象。三、运用抑扬法生成的艺术表达效果(一)

9、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常规的表现形式是以美的外在,表现美的内在。 而抑扬法突破了表现的常规,运用曲笔一一曲径通幽、声东击西,表达方式更为艺术。(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运用抑扬法,一抑 一扬,峰回路转,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文章更具文学性、趣味性 ,吸引读者,能 更深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更能引发读者深思,给人以深刻白人生启迪.抑扬同时存在,美丑并存, 虚实并举,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本质的丑,教会 读者思考,引导读者审美,指引读者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四)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一抑一扬,彼此对照,互为反 衬,使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10、、灵魂更突出,而这些内在本质正是作者要表达 的主题核心.四、实践与强化阅读老舍的母鸡,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其好处是 什么?母鸡老舍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 没结没完,而且没有什么理由 :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展,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 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

11、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 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 ,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 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们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 ,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瘦了 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它教给雏鸡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 ;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

12、着 一一我想这是相 当劳累的一一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 ,雏鸡们有的便爬在它 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 ,它一声也不哼.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雏鸡.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抑扬法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作手法。但在使用这种写法时,很多同学经常出现这样的感受:“抑”完以后“扬”不起来,或者“扬”完以后,“抑”不下 去,这其中的关键症结有两个:一是用词不当,“抑 ”制得太狠,或“扬”得过 高;二是是抑扬之间缺少过渡,或者过渡句写得不够自然,导致抑扬转换生硬, 连接不畅。这两点,大家要在写作实践中细细体会,这样才能掌握这种技巧一一 阅读分析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别人的文章解剖成零件,而是通过解剖,学会高超的写作技能、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