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29737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目 录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2相关理论概述12.1育人环境12.2校园育人环境的特征22.3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22.4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23育人环境

2、的营造与开发存在的问题33.1对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认识不全面33.2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工作形式缺乏创新当33.3企业参与合作育人项目成本增加43.4育人方式缺乏创新44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相关建议54.1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54.2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校园特色文化54.3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64.4、构建“和谐、活泼”的学校物质文化6致 谢8参考文献9一、 引言(一)研究背景中小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实施途

3、径之一,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形式的同时,发展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虽然常被提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停滞不前。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艺术课程审美教育的改革,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发展。(二)研究意义虽然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还是更加关注主要学科教学。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传授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为主,选取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忽视。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解决艺术课

4、程中审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相关理论概述(一)审美教育目前,对审美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历来研究者的出发点、研究范围不同,对审美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学界诸多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审美教育的功能,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符合美育概念的最初含义的。它与智育、德育有质的区别,也应该是情感教育。”二是从审美教育的内容出发,将审美教育界定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的艺术教育和通过艺术进行的其他各种教育。”三是依据审美教育的目的,将审美教育界定为人格教育或立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

5、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这些界定抓住了审美教育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够全面反映出审美教育的特性。因而,本研究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为内容,借助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超功利特点,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力,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为目标,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二)艺术审美教育目标1提升艺术修养普及艺术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对学生渗透艺术审美教育尤为重要。从幼儿启蒙教育到成人社会教育,将艺术审美教育渗透到其中,让人们掌握艺术基本原理与知识,进而增强人们艺术修养的培养。作为具有艺

6、术修养的人,在欣赏事物中,大都从发现美、分析美、表达美的视角审视问题,进而在欣赏事物中,对事物具有理性的认识。可见,艺术审美教育目标,是引导人们去发现美,进而在美的熏陶下提升个体艺术修养。2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开展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挥,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通过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塑造与培植人性,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通过这种力量克制内在的精神异化,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相融合,进而促进学生不断走向成熟。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自我”是活动开展的出发点,能够培养学生主体性与视知觉,发挥学生创造与想象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

7、下几方面:第一,教师开展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方向的培养,教会学生感知美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激发艺术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学生的审美兴趣被激发后,便会自然而然的融入课堂,跟随教师步伐进行艺术学习及创作,有利于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第二,艺术审美教学重视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审美教学能够在乐器使用、表演方式教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打开内心、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最终提升创新精神。第三,艺术科目的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教师为了提升教

8、学效果,需要开拓学术视野,更新教学方式,将丰富内容融入课堂。因此艺术审美教学可以督促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最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三、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小学音乐教学不突出审美教育,而专业化严重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严重,注重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受到了历史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学依然受到苏联影响,各门学科注重技能的训练,也影响着音乐学科的教学,导致现在音乐教学专业化严重。纵观我国的师范教育,在培养音乐教育师资时,追求的往往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方式,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培养的目标似乎“明确”而又“模糊”。“明确”的是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

9、育者的任务,但是“模糊”的是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两者之间难以把握平衡。通常师范院校会开设教师的必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但是,大多数师范院校中除了必修教育学、心理学的学院外,都会轻视这两大教育科学。这里并不是说技能的训练应该放在次位,而是不该忽略非技能课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进入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往往将在大学时期教师的教学方式带入到小学教育中,将重点放在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最重要的音乐欣赏方面,这就是所谓的“专业化”。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正式学业的开始阶段,刚刚开始接触学科的界限,音乐这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暂且抛开精神性的教育,仅仅考虑功利性的一面,小学音乐教育的良

10、好兴趣培养,也可以为学生后期升入更高一级的音乐院校深造打下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音乐教育或者说整个艺术教育,审美构成了艺术最基本的或最主要的功用,不能脱离审美来谈论音乐的其他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这对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音乐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激发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和兴趣,

11、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郭声健老师在其著作音乐教育论中提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而是一种艺术的、美的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为主的教育。但是,大多数小学音乐教育者没有思考或者没有掌握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一味地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用于音乐教学,导致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音乐教学与数学等讲究理性思维的学科不一样,音乐教学更多强调学生的感性思维,它没有唯一的答案,要充分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一堂音乐课,对于受到师范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最强调技能的掌握,因此,进行音乐课程授课时,即使现在对三维目标已经有所舍弃,但实际上大多数音乐教师还是会按照三

12、维目标进行设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强调技能的掌握,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给予模糊的处理方式,运用“过程与方法”中的手段,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二) 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美育不“美”音乐课程的教学,重要在于“教什么”。小学音乐教材的版本众多,各地有与之特色相符的教材,融入了风土人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促进作用。但是,除课堂内的音乐资源之外,课外的内容却没有对其进行筛选,导致美育不“美”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9月3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新沙荟幼儿园在开学典礼上,让钢管舞表演者在台上直接向儿童表演,舞者穿着暴露,前排的学生看得十分认真,甚至有的在模仿动作,这样的行为引起了

13、家长和社会的“吐槽”。当前社会提倡多元文化,作为成人,也在慢慢地正视它带来的影响,不该用有色眼镜去批判,甚至有的国家将钢管舞列为比赛项目,但是,在幼儿园开学典礼这样的场合之下,幼儿园选择这样大众普遍认为“少儿不宜”的内容,是否有失妥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给学生们拓宽眼界、进行形式创新并非不允许,只是要注重其内容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像这样不顾场合,最终将造成不良影响。课外的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实践活动,是实施课堂美育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作用甚至比课堂更大。无独有偶,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要求学校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并

14、提出要求,或是观看时拍照片,或是要求写好观后感。节目的主题曲和节目组邀请几位“小鲜肉”助力的方式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不少人对于如此重要的场合,辱骂明星并称其为“娘炮”,指责其没有阳刚之气,认为他们无法代表中国少年。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网络间传播开来。节目制作人说,并不想邀请这样的“小鲜肉”,但是孩子们喜欢。从这样的言论中,可看出现在学生美育的缺失,以致影响了其基本的审美判断。理性看待偶像并没有什么错误,也是可以存在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可以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榜样,但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何判别善恶,学校的美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大量的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几乎每一

15、个刺激视觉感官的节目,都是“鲜肉”当道,从而走向了“阴柔之风”。没有内涵的卖弄外表,给学生们做榜样的偶像们,是否真的堪做当代学生的“偶像”?这样看来,音乐教育或者说整个审美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已经不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这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层面。学生在课堂外受的影响远远大于在课堂内受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各方共同来培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就极其重要。(三)教育观念的滞后,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美育作用前面说过,我国的课程教学受到苏联的影响,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审美性,加之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家长和教师对于考试升学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忽视了音乐学科教学。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对音乐学科引起了重视。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德育”功能的实现,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音乐教育与德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有其自身的阶级性,并且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与要求。音乐教育通过运用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但是大多数音乐教育者,尤其是对于不愿意接受新思想的音乐教师而言,音乐课完全就是一堂道德课。比如,在音乐课本中歌唱祖国等爱国主义歌曲,在给学生讲授并对学生进行影响时,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但是往往最后上成了一堂德育课。教师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