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287416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和整合故事情节,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剖析人物性格成因,培育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2.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艺术手法,进而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美学价值。3.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批判压迫、向往自由、为民请命的思想感情,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一、导入1.课前提问,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初次看见小说标题,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预设回答:“谁被装进套子里了?”“是什么样的套子呢?”“这个人最后怎么样了?”好,那么接下来,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呢?预设回答:“被装进套子里的是别里科夫

2、。”“这是一个多种形式的套子,既有外套衣物等有形的套子,还有胆小拘谨等无形的套子。”“他最后死了”2.联系已学,温故知新”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小说文体的课文,提及小说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小说类课文,例如初中教材中的孔乙己和故乡再例如本单元的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顾这些小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预设回答:“穷酸迂腐且好面子,显摆四种茴字写法的孔乙己。“和小时候迥然不同的闰土,他被生活的重负磨去了自信与热情。“回到故乡,然后又逃离故乡的迅哥儿。”“被封建社会逼死的祥林嫂。”“忍无可忍,遂上梁山的林冲。”“个人在时代之下的渺小与悲哀。”,“很好,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

3、以发现其实大家在学习完小说之后,记忆最深的往往是小说中那些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充分发挥我们作为读者的共情能力,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对此十分赞同,并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提出: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随着这些观点的广泛流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越来越受到读者们的关注。老师在今天也同样惊喜地发现同学们与这些文学大家一致地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说明你们的文学意识都十分敏锐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小说作品,让我们一起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一起走近别里科夫的故事吧。二、品语言,析人物1.紧扣原文,寻找“套子”。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并整合课文中能体现“套子”的相关词语或句段,然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老师所给的表格(若所归纳的类别重复,对已有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即可)“套子”里的别里科夫穿着层面“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衣,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套子”里的别里科夫穿着层面思想层面“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着雨衣,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凡是违背法令、脱

5、离常规、不合规矩的朵眼”。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职业层面“希腊文教师”;“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只求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生活层面“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把

6、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准确!我们再一起看这张表格,请大家思考:文中的“套子”主要是依据什么表现出来的?预设回答:“通过别里科夫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的。”很好!我们继续深入,用语文的专业用词来表达就是?预设回答:“就是描写手法,具体而言本文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等。”、刚刚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对,他提到的是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还有没有别的补充呢?提示:“除了正面描写之外,其实本文中还有侧面描写(例如“我们”与别里科夫的对比)环境描写(例如漫画图事件中各方的反应等)和细节描写(例如描写别里科夫整夜做噩梦、脸色苍白)”等等。总结:课文中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7、来描写“套子”以及“套中人”别里科夫,其描写语言大多较为夸张,漫画式地勾勒人物形象(例如大热天穿雨鞋等描写)并含蓄地将别里科夫与他人加以对比,由此展现出其荒谬可笑的人物特点,透露出一股明显的幽默讽刺之风。2.依照“套子”,剖析人物参照我们所总结出来的“套子”之体现,同学们能够总结出别里科夫怎样的人物形象?预设回答:别里科夫胆小封闭、保守多疑、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维护法令,是一个被“套子”禁锢了身体和灵魂的“套中人”。总结得非常全面!继续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或者说,此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何在?提示:对于别里科夫性格及形象的理解,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明确:别里科夫

8、成为“套中人”确有个人因素,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反映19世纪末沙皇俄国黑暗现实的一篇作品,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都勾结起来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有鉴于此,契诃夫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他胆小封闭、因循守旧、固守规则,近似于害怕新事物、反对新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三、辨态度,探主旨1.对话作者,理解主旨思考:作者对别里科夫持何种态度?提示:厌恶、批判、讽刺之态。在契诃夫的笔下,别里科夫千方百计地用层层“套子”

9、隐藏住自己,只愿做一个法令规则下的“套中人”,并在套住自己的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其他人(原文表述为“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最终,恐惧变革、因循守旧的别里科夫与周边的人均不合群,他的逝世甚至令人感到“大快人心”。别里科夫在固守传统的保守和畏惧中走向了死亡,这也预示着专制愚昧社会必然走向灭亡,表达出作者反对束缚、呼吁解放、向往自由、为民请命的热切追求。2.拓展思考,结局改写交流: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结局会怎样?为什么?示例: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小说的结局也不会变得圆满,“套子”里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在课文的结尾处,便有描写:“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都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10、,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由此可见,处于专制统治的压迫下,别里科夫并不是唯一的“套中人”、而是典型的一类人,在封闭、保守、压抑、扭曲的社会环境中,“套子”实则是逐渐收紧的,这就决定了本文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也是此篇小说的深度所在。四、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下列三项任务,任选其一完成即可:1.课后自主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对比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尤其关注有删改部分)看看能否结合原文对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产生新的理解,并写下比较阅读后的感悟与思考,字数300字左右;2.小说中的个性化语言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以本文的别里科夫为例、再任选本单元中另一小说人物,通过语言分析总结其性格特征,并完成一份读书札记,字数300字左右;3.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将体会美学价值分为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简要阐述“如何区分三种态度”或“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把握作品美学价值”,字数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