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2511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低碳建筑评价(共4941字)摘要:发展低碳建筑是当前我国加快向低碳经济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支持我国低碳建筑的激励政策而言,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能够帮助决策者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政策。本文通过运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模型,来阐述当前制定相关低碳政策的必要性。关键词: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碳排放量;低碳政策1概述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在迅速上升,能源资源消耗巨大。2012年中国一次新能源结构消费比例为煤炭比例占资源消耗比重的65.9%,天然气占3%,石油占20%,核能只占1%,因此我国仍旧处于一个富煤,少油,贫气的境况。1

2、3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煤炭消费量增长3.7%;原油消费量增长3.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3.0%;电力消费量增长7.5%。在同时期下,国外的能源消耗比例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美国为例,自然-气候变化(NatureClimateChange)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SystemScienceData)杂志曾经发表报告称2012年,美国的碳排放量下降了1.8%,其煤电比例由08年的50%跌至37%,新能源例如核电的运用已经达到了20%,这就使得美国逐步并且快速的走向清洁能源社会。众多的数据充分的证明,节约能源资源,发展低能耗产业,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型

3、社会转变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筑行业的低碳环保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耗能在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中占将近38%的比重,其中居民房屋有占20%,而商业建筑有18%。我国是建筑大国之一,2013年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89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每建成一平方米的房屋的碳排放量是0.8t,2013年的碳排放量比12年增加了近10%。而在新增的10亿m2建筑中,只有15%符合低碳标准,规模巨大的建筑群是我国碳排放量只上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经济,推广低碳建筑的概念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

4、。2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它相对于普通建筑,可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诸多报告指出低碳建筑应该是与传统建筑相比必须达到至少80%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一类环保经济型建筑。同时,我国也对于低碳建筑进行了界定,指出该类建筑是一种能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建筑。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商品外部性,在推广低碳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

5、激励是发展低碳建筑基础。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低碳行业,并给予低碳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构建衡量低碳激励政策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政策评价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实施各类激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政策的提出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辅助和扶持作用,但政策能否正常运行,能否真的带来收益性效果,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工具来评估其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几种视角来对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3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也在运用不同的政策评价工具来衡量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凯恩斯系数等,希望能够证明低碳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积极关系。笔者认为,建筑的碳排放

6、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因此可以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计算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量,通过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对比,使决策者明确低碳建筑。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兴起到结束,即从自然中来再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是从建筑的起步设计、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废弃拆除为止的一个过程。由于建筑项目的技术复杂,建造周期较长,并且风险高,因此,对建筑进行生命周期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建筑划分为4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拆除阶段。如图1所示,规划设计阶段,包括了建造前期的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交通运输。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可以由不同的施工方式来计算,运营维护阶段包

7、括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类能源的消耗。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对四个周期做出了一定的评估。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大约在81%左右,此阶段的碳排放量大多集中于供暖,照明和燃气等设备的运行。而其他阶段所占的碳排放比例相对较低,规划和施工阶段,大约占10%15%,而拆除阶段的碳排比率不超过20%。低碳建筑的核心就在于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少,建筑材料也大多运用环保绿色材料。通过该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的证明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以及低碳建筑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对其运营

8、维护进行合理管理使得它的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的普通建筑,那么就可以有效证明该建筑属于环保低碳建筑。因此以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从而针对实际指标来研究相应的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4我国的低碳政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概念,我国在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领域也出台了相关政策。2001年推出了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手册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通过对小区在环境规划,能源环境节约,室内环境质量,材料与能源方面对住宅进行评估。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8个单位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2005年北京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及上海、深圳等地方性绿色建筑评

9、估标准相继编制完成;2006年建设部组织多家单位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4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指出,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尽快扭转近些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趋势,使2010年中国GDP能源节能绿达到2。2%,并在随后10年提高至3%,争取在2020年能源强度下降到1.54t/万元。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十一个重点领域之一。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一个优先发展主题。同年3月7日,原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了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

10、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2007年6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行动。针对该方案,中国将致力于进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开发,其中包括:研究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使用,如何有效节能,提高能效,清洁制度和碳交易发展等。同年,中央财政开始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奖励金额按项目技术改造完成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和规定的标准确定。2014年度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根据我国新型城镇的新模式,深入研究了其发展历程,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

11、并且深度剖析了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规划中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问题作了深入解答,并且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且继续开展低碳省区试点,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同年8月,“2014年低碳发展高战略级别研讨会”也对碳排放交易权问题也作出了回答。会上提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2020年将正式建立全国碳市场。5结论总而言之,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12、的建筑。所以推广低碳建筑是我国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基础,同样也是社会向低碳社会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各类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也逐渐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参考文献:1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14(2):23-24.2贾宏俊,米帅,李怀亮.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绩效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331)5:43-44.3尚春静,张智慧.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J.工程管理学报,2010-02,(24)1:8-10.4刘晓娟,王建廷.国内外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比较研究J.绿色建筑,2013-1,(65)4:65-68.5张小芸,

13、陈晖.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及碳交易运行体系简介R.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2010(9)-15.6Bengtsson,M.Weightinginpractice:implicationsfortheuseoflife-cycleassessmentindecisionmakingJ.JournalofIndustrialEcology,2001,4,(4):47-60.7David,L,Kelly&Charles,D,Kolstad.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ForClimateChangeControlJ.2001.8BESTPRACTICEPOLICIESFORLOWCARBON&ENERGYBUILDINGS(BASEDONSCENARIOANALYSIS)R.GlobalBuildingPerformanceNetwork,2012-05.9Fitzpatrick,J.Arizonafinishes12thinnationalrankingonenergy-efficiencypoliciesEB/OL.CRONKITENEWS,2013-11-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