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24935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提纲一、案例介绍二、案例分析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第四,学校教育主动性针对性的缺失, 不能有效的干预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三、案例启示(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家长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2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二)实施有效的学校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1. 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2.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为幼儿创设合理的健康心理成长空

2、间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4. 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儿童创设家园同步的心理健康条件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摘要】: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 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

3、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 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词】 :幼儿问题行为家庭教育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 我深入幼儿园、 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 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 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一、案例介绍案例一某男孩, 6 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

4、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 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 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 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 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 ,从来不说话的。 ”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 “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

5、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 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 还可以说几个单词, 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 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 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 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

6、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 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案例二某男孩, 6 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 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

7、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因为班上孩子较多( 30 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 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 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

8、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 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 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筋疲力尽。案例三某女孩, 4 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

9、,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 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 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 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 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 3 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二、案例分析从上面几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

10、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 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 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 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 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 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 由于祖父母、父亲、 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

11、, 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 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 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

12、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 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 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 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 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 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 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 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 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

13、尝试过许多办法, 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家长的个性、 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 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 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 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 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第四,学校教育主动性针对性的缺失, 不能有效的干预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一、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 教学中幼儿缺

14、乏主动性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主导作用,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三、案例启示(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家长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 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 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 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 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 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 这些都是不利因素。2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 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