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培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2427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感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感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感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感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感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感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感的培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农村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中心小学 韦淑贞 摘要: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的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敏锐的语感有利于理解文意,领悟文情,提高语文修养,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的结合,提高认识能力。关键词:小学生语感 朗读 训练 培养 一、以读邀情,入情悟文。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感觉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古人读书,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

2、味,方觉兴味无穷。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创设意境,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魁力,自然地获得语感。二、咬字嚼字,体味语言的准确性。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语感的性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也决定了朗读训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2、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等于语文,刘国正先生认为“学

3、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是运用语文来完成的)以及多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三层是家庭和社会。”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揣摩、品味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对语言文字就越敏感,能感受到的意蕴就越多。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1)、联系生活感同身受 激活语感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叶圣

4、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情感体验,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学生的情感才与作者的情感找到了相通之处,产生了共鸣,从而促进语感生成。正如,感受过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色,才能领会朱自清的春的意境美。在读课文时,才能将自身的情感融进其中,进而感受到幽深迷人又朝气蓬勃的意象。曾经有过被老师默默关怀过的学生自然就能领悟师恩难忘中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3、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语感。要想掌握好一种语言,培养一种语感,实在没有什么

5、捷径可走,只有日积月累。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对象相对较少,在课堂上,学生能接触到的语言内容比较典型,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还需进行巩固,拓展和延伸,而课外阅读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学生能看到与课本上相对应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并引起兴奋点,一一巩固、加深、丰富。通过这扇窗,学生更能够看到一片课本之外的广阔天地,一派新奇的景象,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还可以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人、写作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不自觉的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让人变得非常开阔、丰富、澄明,提高了个人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采集零

6、琼碎玉的漫长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而后薄发,通过量(阅读)变,才有可能实现质(语感)的飞跃。阅读量越多,阅读面越广,学生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亲切感越强,语感就越强。一般一个班级中的语文学得好,语感强,在语文上有发展潜力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喜欢读课外书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要挤出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1)、大量接触阅读材料。专家指出:“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实践也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语言文

7、字的把握非常正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文章进行泛读,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年制小学生15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搜索相关信息,为学生们推荐读物,使学生身浸其中。(2)、不断强化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感是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是学生“感”的结晶,是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其中介便是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过程中的要点便是操作(语言实践活动),和重复(语言训练过程)。因此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反复玩味,使语感不断强化。三、强化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8、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2、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

9、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3、运用多媒体

10、技术形成内心视像,激发语感。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感染,对学生的语言熏陶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梅拉别恩指出:信息总效果100=文字27音调38表情35,这一结果表明了在语言学习中,从音画记起,比从字义上获得的效果更好。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来引发学生的语感。4、品词解句,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切实要在语言文字训

11、练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地理解和感受。5、静听感受,领悟语感 叶圣陶说“读是用嘴来听”“听是用耳朵来读”,可见,“听”和“朗读”有相似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都能起到主体与文本的交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听”包含在“朗读”中了,因为朗读是出声地读,自己的耳朵也能听到声音。但是“听”并不是“ 朗读”的“附属品”,听还有一个朗读无法触及到的领域,它有着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1)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是从听开始的,学生语文书面语语感的培养也应该从听开始。学生在静下心来听时,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来理解和感受。比起读来,

12、这种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形式更直接,更感性,也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课文了解得快,就要让学生多听。 (2)如果说“朗读”是学生自己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和再创造的话,那么“听”还有着听者与朗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和创造。一般性,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自身生活体验的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够,通过朗读,能够读懂字面上的意思,但句中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里面蕴涵的情感并不能很好的体会。只凭自己的朗读,无疑是“闭门造车”,进展不大,甚至还会出现对文本“食之无味”、“消化不良”的现象出现。“朗读”的这种缺憾是可以用“听”来弥补的

13、,语言符号经过别人的一番咀嚼和诠释,文字的内蕴慢慢浅浮出字面,语音的高低强弱、节奏的缓急、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升降情感的投入不断给学生“暗示”,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注意点。穿着华丽的语音外衣,具有鲜活的生命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让他们去感知对文字的语音处理方式以及从这种处理方式中传达出的诠释。通过这样的静听和领悟,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老师淋漓尽致的表达,学生得静静地听,其实是把一种感觉直接传染给学生,学生也必定能受之感染,领悟更多。我们应该让“听”和“读”平起平坐,正儿八经的把“听”当作一种语言能力来训练,培养输入型语感。四、理解准确用词,培养语言形象感。2、

14、角色表演切身体验 激活语感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因此,必须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体验中,从学生自觉学习和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可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还可借助表演课本剧等,让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语感。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对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积累,把

15、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演得血肉饱满、栩栩如生,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生活化的表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明白了说话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场合。3、 读写结合 品味精妙 激活语感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完美的例子,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文本内容,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激活语感就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也终究是为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即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是将从文本中吸纳来的精妙经过揣摩反刍,生成自己的话语。参考文献:1、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语文教学新思维杭州出版社2001年版 3、叶圣陶论语文教育叶圣陶 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叶奕乾 1990年华师大出版社 5、发展性教育论裴娣娜等 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