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际礼仪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23054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常交际礼仪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日常交际礼仪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日常交际礼仪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日常交际礼仪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日常交际礼仪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常交际礼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常交际礼仪(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常交际礼仪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律已敬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处 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事务时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公务员在日常交际时,要充分运用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善于从人际交 往中获得有益信息,用礼仪规范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 达自己尊重、友善之意,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一、握手礼仪握手是全世界最通用的一种礼节,一般在相见、离别、恭贺、慰问或致 谢是使用。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热情、文雅而得体 的握手能让人感受到愉悦、信任和接受,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公务员在握手时,应本着“礼貌待人,自然得体”的原则,并灵活地掌 握与运用握手的时机和技巧,以

2、显示自己的修养和对对方的尊重。(一)握手的时机与场合握手通常应考虑交际双方的关系,现场的气氛,以及当事人个人的心情 等多种因素。在握手时应注意不同场合,区别对待。1、应该握手的场合处在下面情况中,应该与交往对象握手: 作为东道主,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要握手,以示欢迎或欢送。在宴会、舞会、沙龙、生日晚会等重要社交活动开始前与结束时,要 与来宾和主人握手,以示欢迎与道别。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要与主人握手,以示谢意遇到较长时间来曾见面的熟人要握手,以示久别重逢而万分欣喜。偶然遇到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长辈或上司时,要握手,以求高 兴与问候。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要握手,以示自己乐于结

3、识对方,并为此深感 容幸。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要握手,以示衷心感激。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时,要握手,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 升学、或获得荣誉、嘉奖时,要握手,以示贺喜。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时要握手,以示真心实意。得悉他人患病、遭受其他挫折或家人过世时,要握手,以示慰问。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以示感谢。 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以示郑重其事。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的人道别要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 望对方珍重之情。拜访他人后,在辞行时,要握手,以示希望“再会” 。2、不应该握手的场合 下面一些情况,不宜与交往对象握手。对方手部有伤

4、。对方手里拿着较重的东西。对方忙着别的事,如打电话、用餐、主持会议、与他人交谈等等。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双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二)握手的先后顺序公务员在握手时,应注意先后顺序,不能贸然行事。 1、一般情况下的顺序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年长者应首先伸手。长辈与晚辈握手、长辈应首先伸手。老师与学生握手,老师应首先伸手。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应首先伸手。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已婚者首先伸手。社交场合的先到者与后来者握手,先到者应首先伸手。 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前者应首先伸手。 2、一些特殊情况的顺序社交场合同时与多人握手,应讲究先后次序,应先尊后卑,先女后男, 先近后远,依次进行。公共

5、场合握手,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接待来访者时,主人应首先伸手与客人相握;客人告辞时,则客人应 首先伸手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 ,后者则表示“再见” 。(三)握手的方式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 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要适当,时间要适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1、注意神态 与人握手时,应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应面含笑意,目视对 方双眼,热情问候。在握手时,伸手不能迟缓,也不能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或忙于跟其他人打招呼2、注意姿势握手时,双方彼此之间的最佳距离为 1 为左右,握手时双方均应主动 向对方靠拢,双方的距离过大,

6、会显得一方冷落;双方的距离过小,手臂难 以伸直,也不太雅观。最好的做法,是双方将要相握的手各向侧下方伸出, 伸直相握后形成一个直角。3、注意手位单手相握。用右手与人单手相握,是最常用 的握手方式。手掌垂直于 地面称为“平等式握手” ,表示自己不卑不亢;掌心向上,表示自己谦恭、谨 慎,这一方式叫做“友善式握手” ;掌心向下,表示自己感觉甚佳,自高自大, 这一方式叫做“控制式握手” 。双手相握。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手对方右手的手背。 这种方式,使用于亲朋好友之间,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意;不适用于初识者 或异性,那样,会被误解为讨好或失态。4、注意力度 为向交往对象表示热情友好,握手时应

7、当稍许用力。与亲朋好友握手时, 所用的力度可以稍大一些;而在异性及初次相识者握手时,则应适当减轻力 度。5、注意时间与他人握手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应在 3 秒钟内,握手时间过短, 会有轻蔑之嫌;握手时间过久,会有虚情假意之嫌,对异性则被怀疑为非分 之想。握手应注意以下细节: 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顺序进行,切忌交义握手。 不应戴着墨镜、口里嚼着口香糖等与别人握手。 握手不能用左手(右手有残疾者除外) 。 握手时男士要摘手套,摘帽子,但女士如带着薄丝妙手套,则不必摘 下。 握手后不要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 握手时不要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不肯放下。 握住对方的手时,不应长篇大论,也不要

8、与其他人交流。 通常情况下,不能拒绝与对方握手,但如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 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二、介绍礼仪 介绍是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建立联 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是社交的一项基本功。公务员在社交场合中,恰如其分的介绍,既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 交朋友,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消除误会,减 少麻烦,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礼仪修养。介绍主要有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和集体介绍三种形式。(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一门学问。公务员在自我介绍时应仪态大方,表情亲切,选 准机会,把握分寸,内容要准确、恰当。自我介绍应注意以下细节:

9、应在对方有空间,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进行自我介绍。当发 现对方没有结识兴趣时,赶紧打住,以免自讨没趣 应主动打招呼问好,然后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价;也可以一边与对方 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还可以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态度应亲切自然、友善随和。 应做到简约、得体、切忌 啰嗦。 应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词。(二)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又称第三者介绍。通常是为彼此不认识的双方相互进行引见, 或把一个人引见给其他人的一种介绍方式。他人介绍应注意以下细节: 在介绍之前,应先征得被介绍者同意后再介绍;尤其是将女士介绍给 男士时,应先征得女士的同意后再介绍。在被询问是否有意认识对方时,一 般

10、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让别人介绍时,则应说明理由。 在介绍时,应先向被介绍的双方打招呼,双方应起身或欠身,以表示 相互尊重。介绍后,双方应趋前主动伸手与对方握手,可寒暄几句,还可以 相互交换名片。 介绍时应注意顺序,应先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 职位高的、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要说明被介绍人所在单位、 职务、业务范围等有关情况。 介绍时,应注意自己的体态, 举止要端庄得体, 面带微笑, 目视对方, 不能背对任何一位。介绍时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头指指点点。 在宴会、会议桌、谈判桌上,介绍者和被介绍者可视情况不必起立, 被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

11、致意。 介绍后,不要马上离开,应略停片刻,引导双方交谈后再离开(三)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是指为多人所作的介绍,介绍时应注意措辞、方式和顺序。 集体介绍应注意以下细节: 应注意用规范、准确的措辞,不要用简称或易生歧义的简称;不要开 玩笑、捉弄人。 在演讲、报告、比赛、会议、会见时,只需要将主角介绍给大家。 若一方人数较多、可采取笼统介绍的方式。 当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时,应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 若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存在差异,虽人数较少或只一人,也应将其放在 尊贵的位置加以介绍。 若被介绍的不止双方,需要对被介绍的各方进行位次排列。应注意是 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越需注意介绍的顺序

12、。一般的排列方法是: 以其负责人身份为准。以其单位规模为准。 以抵达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准。以座次顺序为准。 以距介绍者的远近为准,等等。三、称呼礼仪 称呼,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使用的称谓和呼语,是表达人的不同思想感情 的重要手段。称呼礼仪是交际礼仪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使用正确、适当、得体的称呼, 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体现出对人的尊敬有礼。得体的称呼,可以给人 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和温暖,成为双方交往的通行证。公务员在社交活动中,应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 和对对方的尊敬。称呼应做到庄重、亲切、规范。要合乎常规,要顾及被称 呼者的个人习惯,要入乡随俗。称呼时还应注意称

13、呼的种类、次序和相关礼 节。(一)称呼种类1、职务称呼公务员在工作交往中,主要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 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以职务相称,主要方法有三种:仅称职务。例如:“部长”、“处长”、“主任”等等。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 “王部长”、“张局长”,等等。在职务前加上姓名。这仅适用于正式的场合。例如: “刘涛书记”、“孙 伟厅长”,等等。2、职业称呼 在不同职业中有业务职称的,尤其是对具有高级职称者,在工作和交往 中可直接按对方的职称进行称呼。以职称相称,主要方法有三种: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等等。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 “刘教授”、 “张工程师”

14、、“李律师”等等。在职称前加上姓名。这仅适用于正式的场合。例如: “张杰教授”、“李 俊工程师”等等。3、行业称呼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4、性别称呼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 、“女士”、“先生”。其 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 ,不明确婚否者则 可称“女士”。5、姓名称呼在日常交往中,平辈的朋友、熟人、同事,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 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么称呼。姓名称呼,主要方法有三种:直呼其名。一般是在年龄、职务相仿,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之间 常用这种称呼。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姓前面加上“老” 、“

15、大”、“小”,例如: “老张”、“大李”、“小孙”等等。只呼其名,不称其姓。通常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 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二)称呼次序 一般情况下,同时与多人打招呼,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 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进行人际交往,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称呼时应注意以 下细节: 不因粗心大意, 用心不专而使用错误的称呼。 如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 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错误判断,产生误 会。 不使用过时的称呼。如“老爷” 、“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称呼。如“伙计” 、“爱人”、“小鬼”等。 不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不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如“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称呼。 不使用绰号作为称呼,不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四、致意礼仪致意,又可以称作“袖珍招呼” ,是指向他人表达问候的心意,用礼节举 止表示出来,它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礼节。致意通常是公务员在迎送、引见、拜见时作为见面所必施的礼节。见面 致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