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22546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教育环境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化等问题,品社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评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实效性。而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历来是教师的热点问题。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与课堂实效性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中生成的对待及动态的评价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

2、与社会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同样,品德与社会要求教学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更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中的生成和体验,确保学生“在生活中育德,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生成,在评价中提升。”一、儿童生活即“活水”,造就课堂“清如许”翻开人教版的品德与社会,顿时耳目一新,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一张张鲜艳的图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使得教材不再那么冷冰冰了。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教呢?就凭课本中提供的几个场景,几幅图片以及几句话,怎样来安排这四十分钟呢?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

3、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像照着书中的几个场景、几幅画面来就事论事地逐一讲授那样草率处理,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通过思考研究,严格遵守课标的要求进行再创造,再延伸。当然,我们的创造和延伸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加以更换,添加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选取儿童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如:

4、在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 这一课时,我让每个学生都花了自画像,并且进行了小组交流、全班介绍。学生兴趣浓厚,课堂十分活跃。二、展开活动过程,整合多维目标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我在设计与实施这种活动化教学的 实践中就领略到了这样开展活动的妙处: 在规则在哪里这一课中,我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学生玩他们最 喜欢的游戏“拔河”。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让学生谈谈自 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然后再玩一次,再来谈谈感受,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不经意间,学生对规则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 这样多元化的活动形式, 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活动, 有了更多的 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开放的课程资源使我

5、体会到,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快乐,才受学生的欢迎; 贴近学生的实际,灵活补充,处理教材,超越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 享受快乐,教学才有意义。三、安排活动程序,重视动态生成。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光在学校,还有自己的家庭、 社区以及更广阔 的自然和社会。他们在学习以外的生活世界中的感受,体验和发现, 都应该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留意 学生的校外生活,了解学生的课外兴趣,多多同家长和社区联络,以 便从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发现可供课程选择的活动素材。 已选用的在校 外进行的活动, 有的由于活动本身有连续性, 儿童也有一个由浅入深 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在一两节课内完成。因此,教师在

6、设计主题活动 时,要有通盘考虑,以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从“教学相长”的目标来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不应该让任何一方因被对方“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的。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当中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需要我们老师以生成问题调控教学,有效追求深化教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再次创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7、,教师“不再是拿出真理的人”,而是更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课堂上,真正做到让教材与学生紧密相连。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氛围”,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自由的思维、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活动。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去,让教学向课堂外延伸。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只有在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品社课堂教学才会是有实效的。在处理理解与尊重一课

8、时,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是让学生在懂得互相尊重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下,将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和表演,还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选题,然后再表演过程中明理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插曲,班级里同桌的王立和马华打起来了,原因是王立表演时说马华平时是个爱和邻居吵架的坏孩子,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准确的判断这件事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关,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马华呢?”这个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要懂得互相理解与尊重的道德观念,使生成的课堂有灵活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四、实施活动评价,关注儿童个性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作为生命主体的儿童, 活动中要充分 考虑运用

9、评价手段促使每个儿童得到发展。 评价的主体、 角度、 尺度、 方法都应呈现多样。 在教学活动中, 更要注重的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果。 在教学 关爱残疾人 一课时, 我组织了“我为残疾人献爱心” 的实践活动。活动由四人小组完成,在交流过程中,谈谈你准备怎么 做,为什么这样做。最后全班交流,评出爱心奖、小能人奖。在评价 中,学生有的自我推荐自己的做法,有的欣赏他人做法,活动气氛异 常活跃。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 中,师生参予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最大 可能地让每个儿童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获得成功。 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从

10、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品 质以及参与的结果这些方面来对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 比如, 思考自 己在活动中是否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是否和老师同学团结合作、 积极交流、努力探究;是否学会了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 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发现,能质疑问题;是否已有了较强的道德意 识?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我们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标准。 当然要以激 励性评价为主。 总之,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途径方方面面,我的几点看法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点滴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