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2245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按標題來看,本節實際上包含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古漢語辭 彙的構成,另一個是同義詞。單音詞、複音詞和同義詞都是 古漢語辭彙方面的重要概念,在分別講授這些問題前,我們 先來瞭解一下古漢語辭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古漢語辭彙的特點(一)古漢語辭彙以單音詞為主體 同現代漢語辭彙以複音詞為主體這種現象相反,古漢語辭彙 中單音詞占多數,複音詞比較少。無論是秦漢時代的作品, 還是後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體現出這個特點。例如: “ 軻即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現。因左手把 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經而起 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

2、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 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 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 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 升奔倚其下,馳擔持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 上面引述的兩段文章,第一段選自戰國策 ,共 59 個詞, 其中單音詞就有 58 個,複音詞只有一個 “ 匕首 ” 。第二段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 ,共 97 個詞, 其中單音詞有 95 個,複音詞只有 “ 麥場” 、 ̶

3、0; 耽耽” 兩個。 有時候,古漢語裏兩個單音詞連在一起,恰好跟現代漢語裏 的雙音詞的形式一致,我們就要用 “ 單音詞為主 ” 的意識把它們分開,不要誤解。例如: 周易 ·豐:“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 (消,消減。息,增長)詩· 齊風 ·東方未明: “ 顛倒衣裳。 ” (衣,上衣。裳,下衣)楚辭 ·漁父:“ 屈原行至江濱, 被發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 (顏,兩眉之間。色,色澤。 形,形體。容,容貌。 )晁錯論貴粟疏 :“

4、;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 (交,交結。通,交往。 )諸葛亮出師表 :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 ” (卑,地位低 下,鄙,見識淺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以致天下怨謗也。 ”(以,因而。致,招來。 )(二)一詞多義現象非常突出 古漢語辭彙裏一詞多義現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非 常普遍,二是各個多義詞包含的義項也都比較多。我們隨便 翻一翻字典、辭書都發展這些特點。現代漢語複音詞雖然也有多義的,但這樣的複音詞不多,而 且這類複音詞所包含的義項也比古漢語多義詞所包含的義 項少得多。我

5、們在閱讀古書時,要注意古漢語辭彙具有多義性的特點, 在分析詞義時要仔細推敲,勤查工具書,防止簡單粗疏,牽 強附會。例如:杜甫石壕吏:“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 句中的 “看” 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詞, 也是多 義詞。關於 “ 看” 字的解釋,稍一疏忽,極易誤 作“看守” 、“看一看 ” ,其實應該 是“照料”的意思,字音讀作雖然k 6。二、古漢語辭彙的構成詞是讀音和意義的統一體, 從音節數量來看, 可分為單音詞、 複音詞;從語素數量來看,可分為

6、單純詞和合成詞。(一)單音詞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叫做單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 節構成的詞, 叫複音詞。 在書面上, 單音詞用一個字來記錄。 單音詞為主,是古代漢語辭彙的顯著特點。如: 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 “ 余病矣! ” 張侯曰: “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 御,左輪朱殷。 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 緩曰:“ 自始合,苟有險,吾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 張侯曰: “ 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 甲執兵,固即死也;病

7、未及死,吾子勉之! ” (鞌之 戰)這段文字共 120 字,115 詞,除“卻克” 、“ 張侯(兩次) ” 、 “吾子(兩次) ” 外, 皆為單音詞,單音詞有 110 個,其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如果 譯成現代漢語,字數幾乎要增加一倍,這是因為現代漢語複 音詞佔優勢。根據專家統計,單音詞在詩經中占90.3;左傳占89;爾雅中占 80;史記中占 80;論語 · 學而共 20 個詞,只有一個複音詞。這說明在先秦兩漢時 期,單音詞在辭彙中占絕對優勢。1、古漢語的單音詞的特點: (1)最顯著的特點是:單音詞具有多

8、義性 要講這個問題,大家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單義詞,什麼是多義 詞。只有一個意義的詞叫單義詞,即一詞一義;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意義的詞叫多義詞,即一詞多義。因為單音詞本身不帶有起限制作用的其他語義成分,外延相 對寬泛,易於承載較多的義項,容易出現多義現象。歐陽修 在談到 “打” 的音義時說: “ 其義本謂 ‘考擊’ ,故人相毆,以物相擊,皆謂之 ‘ 打’ ,而工造金銀器,亦謂之 ‘打’ ,可 矣,蓋有槌擊之義也。 至於造舟車者曰 ‘打船’ 、 ‘打車R

9、17; ,網魚曰 ‘打魚’ ,汲水曰 ‘打水’ ,役夫餉飯曰 ‘ 打飯’ ,兵 士給衣糧曰 ‘ 打衣糧 ’ ,從者執傘曰 ‘ 打 傘’ ,以糊粘紙曰 ‘打粘’ ,以丈尺量地 曰‘ 打量’ ,舉手試眼之昏明曰 ‘ 打試 ’ ,至於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 ‘ 打’ 。 ” (歸田錄卷二) 歐陽修指出了 “打”的 11個義項,用現代漢語 表示依

10、次為:毆打、撞擊、打制、製造、捕撈、汲取、領取、 張舉、粘貼、丈量、擦拭。到了現代漢語中, “ 打” 的意義更加紛繁, 2005 年出版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共 列出其動詞意義 24 個,介詞意義 1個,真可謂 “ 觸事 皆謂之打 ” 了。又如“ 負”是個多義詞,古今都常用,僅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如下意義: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用背部背) 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承擔)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依仗)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再如

11、“ 黨” 字:其本義是古代的一種居民單位。 周禮:“ 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 五百家為黨。 ” 論語 ·子路:“吾黨有直躬者。 ” (坦 白直率)後引申為由利害關係而結成的集團。 如左傳 · 襄公二十一年 :“ 皆樂氏之黨也。 ” 注意:古 漢語中 “黨”指“ 集團”時一般只 用於貶義。朋黨、死黨、黨羽、結黨營私即是。“ 黨”還有“偏袒”的意思。如左傳 · 襄公三年:̶

12、0; 舉其偏,不為黨。 ”今天所說的 “ 政黨”一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 單音詞的多義性,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了許多困難。一個詞 在某處究竟是什麼意思,往往難以確定。如:孟子·梁惠王上有這樣一句話: “挾太山 以超北海,語人曰: ‘吾不能。 ’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 ‘ 吾不能。 ’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 其中的 “ 折” 與 “ 枝 ”都是很常用的詞,但 “折” 在這裏可解 作“

13、;按摩” 、 “折取” 、“ 彎 腰” ,“枝”可解作 “肢體” (枝與肢是同源詞) 、“ 樹枝” ,故趙岐注為 “按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 ,陸善經注為 “ 折草樹枝 ” ,陸筠注為 “ 磬折腰肢,揖也 ” 。三種注釋皆喻輕而易舉之事,皆可通。離騷:A.遭遇著憂愁。“離”通“罹 ”,遭遇;B.離別的憂愁;C.被間離的憂愁;D.發牢騷。 但這類莫

14、衷一是的情況畢竟是極少數,只要我們仔細揣摩上 下文,聯繫當時其他古書的用詞情況,參照古人的注釋及今 人的研究成果,絕大多數的詞都能找出其具體語境中的準確 含義。(2)單音詞向複音詞的發展 單音詞多義造成的語義模糊性,是單音詞本質的弱點;單音 詞又容易形成同音詞,這是它的伴生弱點。這兩點造成了實 質交際的不便。為了克服這些弱點,語言按自身的規律向表 達日趨精密的方向發展複音詞越來越多了。漢代以前, 漢語複音化的速度較慢。魏晉六朝之後,複音詞突然加快了 前進的步伐。 五代十國之後, 複音詞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漢語單音詞演進為複音詞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情況:(王本 P88 )原單音詞換成詞形全

15、異的複音詞。如:途道路伐攻打好漂亮師軍隊息呼吸禦抵擋池護城河、.亡丟失、逃跑在原單音詞上加詞頭或詞尾。如:爺阿爺第一夏有夏母阿母虎老虎欣欣然燕八、燕子八、石石頭率率爾以原單音詞為一個語素,再加一個相關語素構成複音詞或利用兩個單音的同義詞作語素,構成複音詞。大部分的漢語複音詞都是通過這種途徑形成的。如:艱艱難恐恐懼知知道將將軍洪洪水減減少道、路道路朋、友朋友在漢語辭彙複音化的進程中,偏正式構詞法始終佔據首要位 置。有人抽樣調查,古今漢語複音詞中,偏正式合成詞占到 二分之一左右。如 “ 後” 可構成:後人、後代、 後輩、後媽、後門、後院、後路、後臺;後備、後悔、後怕、 後退、後衛、後防、後來;背後、幕後、今後、日後、午後、 事後;過後、產後、售後;爾後、然後,等等。 2、當一個詞組結合使用較長時間後,後來因循使用,不再 辨析它的內部結構,而只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使用,它就逐 漸成為一個詞。由短語逐漸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