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21699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我省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战线认真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

2、社会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国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XX的8.5年,提高到20XX的9.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年。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普及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XX全省在园幼儿人数达到68.6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由20XX的60.7%,提高到20XX的70.5%。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阶段。20XX,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1.8%,初中在校生保留率为9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4.1%。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中阶段在

3、校生总规模由20XX的84.9万人,提高到20XX的125.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XX的42.9万人,提高到20XX的74.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20XX的42万人,提高到20XX的5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9.9%,全省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00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为5941。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中期大众化阶段。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达75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由20XX的50万人,提高到20XX的9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XX的15.1%,提高到20XX的33%,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0X

4、X的32.3万人,提高到20XX的71.1万人。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一直稳定在85%以上,居全国前列。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7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在校研究生由20XX的1.5万人,提高到20XX的5.2万人;年招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二。2、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学校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逐步建立,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民办幼儿园4382所,民办小学41所,民办中

5、学157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03所,民办高等学校10所,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4040所。校企合作建成9所软件学院,吸引社会资金建成23所独立学院,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建成4所国际商学院、23所各层次各类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施生命教育工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扶助工程、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与管理工程、扶残助学工程等四个“未来工程”。坚持德育为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丰富中小学德育工作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以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化教育科研组织创新,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宽基础、重能力、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实施“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名师工程”,实现精品课程教案上网,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示作用,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制定了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首次实施了全省高考自主命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以校园市场为主体、省级市场为龙头,与人才市

7、场和劳动力市场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完善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20XX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2.44%。3、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总计投入18.58亿元,改造危房284万平方米;投入9.46亿元,新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253所;撤并布局不合理中小学5601所;利用国家贷款7亿元,新建和改建农村高中38所。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完成了2074所学校(占全省农村中心校的80%以上)的宽带网接入工作,使农村学校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省44个农村县(市)中小学共有教学用计算机

8、8.1万台,每百人平均拥有计算机2.66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309所。筹资1.5亿元,完成了6316所农村中小学终端站点的设备配置工作。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全省投入3.7亿元,新建标准化职教中心46所;争取国债资金7000万元,重点支持了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增加投入4500万元,重点建设了18个高、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高校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63.5亿元,其中,完成资产置换和吸引社会资金93.5亿元;累计扩大高校占地面积4.23万亩,新建校舍面积达888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37所万人大学。到20XX,

9、全省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78万平方米,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达到7.78万亩,分别是20XX的1.75倍和2.2倍。4、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博士点和硕士点大幅增长。“十五”期间,我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59个,新增3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20个,新增1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全部为新增设;二级学科硕士点1291个,新增690个。学科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每年投入700万元,实施“315”人才工程,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发展。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由9个增加到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5个增加到6个。在以学科拔尖人才为核心的学术团队中,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

10、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3项,科学进步奖11项,其它奖项17项。获得发明专利18项,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有26项被推广应用。高校科研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国家863项目207项,占全省70%以上;承担国家973项目79项,占全省70%以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9项,占全省77%;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1项,占全省84%。获国家发明奖5项,占全省50%;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占全省39%。“十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经费达到7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00%;转让成果1700项,增长100%;获得专利882项,增长170%。国家

11、大学科技园由空白增加到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由3个增加到6个;国家文科研究基地由空白增加到3个;国家技术转让中心由空白增加到1个,国家级科技团队由空白增加到3个。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4%,生师比241;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1%,生师比16.3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6%,生师比14.8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生师比19.51;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43.8%,位居全国第五位,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44.1%。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在实施,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

12、全省50多所高校与国外100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建立并保持了交流合作关系。27所高校近40个专业与国外39所高校以“2+2”、“3+1”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国家公派留学规模稳步扩大,来我省留学的外国学生由20XX的2600人,增加到20XX的6000多人。引智工作发展较快,平均每年到工作的文教类专家1000人次,其中60%在高校。5、扶贫助学机制不断完善对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从20XX秋季起,对全省困难家庭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即“两免”政策。全省每年投入“两免”补助资金9236万元,每年有41.8万名学生享受到“两免”资助。20XX,在“两免”基础上,农村贫

13、困家庭住宿生实行了每年补助300元生活费制度,即“一补”政策。在示高中或重点高中举办“宏志班”。20XX,全省共有1.39万名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在全省高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主要用于改善特困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每年资助特困学生3万多人。高校每年还从学费中提取10%,作为资助贫困学生专项基金。20XX,发放助学奖学金6345万元,有6万余人获得资助,占普通高校在校特困生90%以上。47所高校发放助学贷款1.9亿元,获得资助的学生近3万人。(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1、基础教育方面: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区域义

14、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局面未彻底改变,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和均衡配置机制尚不健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仍然面临诸多困难。2、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产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民间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3、高等教育方面: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提高与规模发展不协调,强校及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与的经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4、民办教育方面: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

15、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5、教育投入方面:教育投入不足,渠道过窄,整体社会资源发掘不够,难以有力支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和谐,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新时期、新任务将对全省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结构的需求产生重大变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必须加速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努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引领经济发展。二是适应建设和谐的需要,必须加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在统一。三是适应“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必须加速完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四是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必须努力构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主体作用,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二、“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