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214567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事两则盘点学生版(50分)班级 姓名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6分)1. 惠子相梁 做丞相(做宰相) 2. 或谓惠子曰(有人)3.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4. 子知之乎(你) 5. 非梧桐不止(栖息) 6. 非练实不食(竹实)7. 非醴泉不饮(甘泉) 8. 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9.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恐吓) 1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桥)11. 是鱼之乐也(这) 12. 安知鱼之乐(怎么)13. 固不知子矣(固然) 14.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15. 请循其本(最初的话题) 16.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如此如此)二、请辨析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3

2、分)1.于 2.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 庄子往见之(他,指惠子)夫鹓鶵发于南海(从)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而飞于北海(到)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主谓间,消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我知之濠上也(代词,代鱼之乐)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之乐)3.而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表顺接) 仰而视之(表修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表顺接)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表转接,却)三、翻译下面的句子(16分)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的宰相之位来吓我吗?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鯈鱼游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乐趣。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

3、道鱼的乐趣?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予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可以肯定的!四、文意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

4、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

5、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

6、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