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追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20473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的教育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的教育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的教育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的教育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追求(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追求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山东聊城第一中学 郝书香我是来自聊城一中的郝书香老师,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高中任教物理,这些年来,我不断的反思学习、积累整理、梳理提升,不断完善我的教育追求,今天我就“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提出“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呢?首先从教育规律谈起,教育的本质是“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身心发展,因此,“不仅让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让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愉悦,心灵阳光,心态积极,素养深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其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再次,教育

2、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提出了“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教育理念,为实现教育追求,我谈谈我的想法:理念篇我逐步丰盈我的课程观念,作为高中物理,我是这样实践的:“以实验为基础开发创新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整合课程资源、以知识结构为整体重组课程资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除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必做之外,我们倡导用日常器具创作小实验,把孩子的游戏实验引入课堂,开发气垫导轨实验解决疑难问题,用DIS进行定量研究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优化整合生活、社会、科技、技术、物理学史、物理前沿知识等丰富课程资源。有效教学的本质我认为应该是:让学生具有整体思

3、维,具有知识结构、过程结构和方法结构,具有学会学习的迁移能力。因此,根据具体内容采用“条状、块状、条块融合”等策略重组课程资源是培养孩子具有整体思维的好办法。我们只要有了整体的课程观念,我们的教学观念才是朴实无华的。我提出了“139物理优质课堂”内涵:一个宗旨: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三个维度:以观察自然(实验)为基础、以思维有序为过程、以形成思想态度为灵魂。九个视角:三位目标融合性、“教”“学”关系平等性、“教”“学”方式适切性、教学内容整合性、思维形成有序性、教学评价多元性、教学语言粘住性、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板书优美性。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建构课程,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成为“有思

4、想、习惯好、能力强、素养高”的合格公民,这也是我的学生观念。有思想: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强盛需要有思想的合格公民,因此,鼓励孩子有个性、有真挚灼见、有情感,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习惯好:针对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中学生特点,我提出了四大基础习惯,其核心词是:“目标、执行、自律、协作”,目标是习惯之首,引导学生要制定近期目标、三年目标、人生目标,成功是目标铺就出来的。主动执行力是整个习惯培养的核心,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根本上是由内在的思维习惯所决定的,培养并练就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做事学习思维习惯,养成积极的心态,才能成就积极的人生。自律自主是核心习惯养成的显性表现

5、,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考验,是一种极高的为人境界。“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彼此协作是生存的根本,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助人者助己,感恩多福,礼仪是一种才干。”能力强:新课程明确提出:提倡自主学习,自主能力是所用能力的基础,因此,我通过“一日行为内化表、合作学习评价表”尽快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学能力。素养高:我们既要为孩子的目前阶段负责,更要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负责,因此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孩子的积淀:那就是把知识都全部忘掉以后的东西。我们不要只关注分数高更要关注孩子有内在的涵养,善于捕捉分数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学习观念是:教学境界不断追求卓越

6、, 学术素养不停修炼提升, 教育价值拥有生命情怀。实践篇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摸索、研究现把一些典型案例总结如下:案例一:新授课力的分解片段力的分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实际作用分解;二是掌握力的分解一般方法。因此,上课前想办法整合实验、生活、多版本教材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让学生沿着科学探究思路:“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演示实验与观察现象、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具有整体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过程结构、方法结构;在学生掌握力的分解规律的基

7、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知过程,即具有学会学习的迁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资源如下:活动1:多媒体显示生活现象图片:大力士曾创造出用牙齿拉动载重汽车的记录、拖拉机拉耙在泥土中前进,怎样确定大力士牙齿的拉力和拖拉机拉耙的力的分力方向呢?上述生活现象可简化成物理模型1来分析。物理模型1:如图1,置于水平面上的物块受到斜向上的力F的作用,请同学们分析力F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科学探究思路学习:提出问题:力F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力F产生了水平向前与向上的作用效果。设计实验:一个台称、一个木块(

8、木块前面栓一根细绳)。进行演示实验与观察现象:在一台秤上放一木块,静止时显示一定的值,用一斜向上的拉力使重物在台秤上运动,观察台秤读数如何变化?同学们发现台秤读数变小了,木块向前运动。分析与论证:生生、师生对话得出,台秤读数变小了,木块向前运动说明力F产生了水平向前与向上的作用效果。评估:学生猜想是符合实际的。交流与合作:按力的效果分解力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呢?生生、师生对话得出,1、确定被分解的力2、分析出力的作用效果3、过作用点作出两分力的作用线4、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解析过程如下:力F产生两个效果,使木块前进时,同时把木块上提,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水平力F1使木块前进,

9、竖直向上的力F2使木块上提,如图2,F的作用效果可用两个力代替,F1、 F2就叫做F的分力。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F1、F2和F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已知F和 F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300, F1、 F2的大小分别为多少?由直角三角形知识不难得出F1、 F2 的大小。解释生活现象:由以上分析根据分解力的基本步骤求大力士牙齿的拉力和拖拉机拉耙的力的分力方向和大小迎刃而解。活动2:多媒体显示生活现象图片: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上述生活现象可简化成物理模型2来分析。物理模型2:如图3,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按力的效果如何分解呢?教师引导学

10、生按以下科学探究思路学习:提出问题:力G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力G产生了沿斜面向下与垂直斜面向下的作用效果。设计实验:薄木板(边沿标一条红线),木块。进行演示实验与观察现象:用薄木板做斜面,将木块放在斜面上,同学们观察木块如何运动?观察薄木板是否被压弯?同学们看到将木块放到斜面上后,斜面被压弯,同时木块沿斜面下滑。分析与论证:生生、师生对话得出,斜面被压弯,同时木块沿斜面下滑说明力G产生了沿斜面向下与垂直斜面向下的作用效果。评估:学生猜想是符合实际的。交流与合作:按分解力的基本步骤求解分力的大小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展示解析过程。解析过程如下: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木块沿斜面下

11、滑时,同时产生了压斜面的力,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下滑力G1使木块沿斜面下滑,垂直斜面向下的力G2把斜面压弯。如图4,G的作用效果可用两个力代替,G1、G2就叫做G的分力。设G20N,300作图并计算G1,G2?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G1、G2和G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直角三角形知识不难得出G1、G2 的大小。解释生活现象:1、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公园滑梯倾角大,小孩所受重力的分力G1大,产生的下滑力大,小孩容易滑下来。2、 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车辆所受重力的分力G1小,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的力小,下桥时,使车辆运动加快的力小,为了行车方便安

12、全。 活动3:多媒体显示生活现象图片:有许多的路灯的支架是一个这样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末端的路灯有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个路灯的重力产生的分力效果是什么样的呢?塔式起重机吊着货物时,钢索与悬臂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样的呢?上述生活现象可简化成物理模型3来分析。物理模型3:如图5所示,绳子OA一端O系于杆的一端,另一端A固定在墙上,轻杆OB水平,B端与墙由绞链连接,同学们分析重物对杆的拉力产生的效果沿什么方向呢?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科学探究思路学习:提出问题:力F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力F的作用效果一个是沿绳子OA向上或向下,令一个是沿轻杆OB向里或向外。学生对这一问题感性认识较低,猜想难度较大。

13、设计实验:用一手卡在腰上,手臂的形状做成和这个三角形差不多。自制力的分解演示器(一只油笔或铅笔、一段细绳、一只钩码)进行探究实验:1、让学生用一只手卡在腰上,手臂的形状做成和这个三角形差不多,用力在肘部向下压,上臂,下臂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让学生都站起来试一试,一个同学用手卡在腰上,另一个同学用手在肘部用力向下压,有了感觉后,两个同学在互相换一换。2、让学生边制作小器材边体验上述实验效果,以手掌代替墙壁,将绳子的A端用绳扣套在右手中指上,另一端系上一个钩码,用一只铅笔的尾部顶在细线上的某一点,使铅笔保持水平,绳子的下端竖直向下,铅笔的尖端置于右手掌心,让学生感觉钩码竖直向下拉细线的力产生了哪两

14、个作用效果?分析与论证:生生、师生对话得出,上臂有沿臂斜向下被拉的感觉,腰部有被压的感觉。中指有沿绳斜向下被拉的感觉,手心有被压的感觉。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不难得出,重物对杆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个是拉紧绳子OA,沿着AO的方向,一个是将杆向着墙壁压,沿OB的方向。 评估:澄清学生错误的猜想,肯定学生正确的猜想。交流与合作:按分解力的基本步骤求解分力的大小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展示解析过程。解析过程如下:力F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是拉紧绳子OA,沿着AO的方向,一个是将杆向着墙壁压,沿OB的方向。 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F1的作用是拉紧绳子OA,沿着AO的方向,F2的作用是将杆向

15、着墙壁压,沿OB的方向。F1、F 2的作用效果可用两个力代替,F1、F2就叫做F的分力。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F1、F2和F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已知重物的重量为G,AOB45,由直角三角形知识不难得出F1、F2 的大小。如图6:解释生活现象: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广告牌的支架设计成这样的三角形,塔式起重机吊着货物时,把重物或货物竖直向下的力分解成沿钢索斜向下和沿悬臂向里的分力,减轻了重物或货物产生的竖直向下的负担。活动4:多媒体显示生活现象图片:为什么使用斧子很容易将木块向两边劈开?桥梁建筑时为什么设计成结构精美的拱桥?上述生活现象可简化成物理模型4来分析。物理模型4:如图7,在一根长度已知的细线中央悬挂一件重力已知的重物,然后沿着直尺将双手慢慢分开,观察分开到什么距离时细线断了,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科学探究思路学习:提出问题:重物对细线产生的竖直向下的力F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力F产生了沿细线斜向上或斜向下作用效果,学生感性认识较模糊。设计实验:一根50细线、一个重物;两只弹簧秤、一个重物进行探究实验:1、把重物挂在一根50细线中间,细线的两端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逐渐增大两端之间的距离,两手受力情况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