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20398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1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

2、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

3、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仅供教师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