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18750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基于尚志市长寿乡的实证分析一、引言农民进城是一种历史趋势和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就出现了规模高达数千万的农民进城民工潮,他们大量的流入城市,尤其是流入大城市寻求就业时机。据统计,全国农村在外流动就业的人数1998年到达4424万人。数量巨大的民工潮,不仅给交通运输和城市生活秩序造成压力和问题,而且大量农民因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而往往是无“工而反,民工潮问题前几年有了一定的缓和后,在近年又有了一定的压力增加趋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及至国民经济开展后劲缺乏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社

2、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开展,有利于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根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的过程,应综合采用多种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既快又好的方向开展,是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了准确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找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症结所在,我们团队通过在尚志市长寿乡问卷走访调查的形式,最终提出对黑龙江地区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建议和建立一些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方案。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开展经济学的研究证实,在各

3、国开展初期普遍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开展,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成为经济开展的共生现象。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全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心环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别离出来,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显性剩余劳动力和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其消费额的隐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两方面。转移形式一种是无序转移,另一种是有序转移。前者指农民在毫无职业能力准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无所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流入城市

4、,掀起一股股“民工潮,这种转移往往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彻底性等特征。后者主要指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技术技能含量,进而提高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就业能力和自我谋职能力,减少盲目流动和由此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实质上是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变动,人员的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和再配置,从而使人力资本产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的开展。随着城市工业的改革推进,演化升级,城市失业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稀缺和城乡贫富差距的日益严重,使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显得十分迫切。所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

5、济结构的开展中国家,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我们国家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的主要压力。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及问题分析一转移的盲目性和不彻底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期,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以“民工潮的形式随市场盲目、自发地流动,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效劳,农民工的流动整体呈现一种无序性。此外,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其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缺乏稳定性,从而出现转移的“回流现象。同时,在我们调查中也发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种自发性,依靠血缘、有缘、乡缘等一系列关系进行转移。虽说通过这些渠道能获得一些用工信息,

6、但是在整个市场经济中,也会出现一些信息部对称,从而使求职本钱增高。表1 东三省按产业分就业人数地 区就业人员(万人)构成 (合计=10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 国 77480.030654.021109.025717.039.627.233.2 辽 宁 2098.2698.2534.7865.333.325.541.2 吉 林 1143.5511.0227.8404.844.719.935.4 黑龙江 1670.2775.6343.0551.646.420.533.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表1说明,2021年全国劳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分别是39

7、.6%、27.2%和33.2%。但是,黑龙江省的劳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分别是46.4%、20.5%和33.0%,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的农村劳动力还很富裕,其具有不彻底。二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在我国,制约着我国快速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水平普遍程度还不够高。尤其在农村,由于家庭对教育的不重视和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村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导致农村开展缓慢,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更加明显,使得更多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同时,这也是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表2 东三省按性别分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地 区15 岁 及

8、文 盲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男女人 口男女15岁及以上男女人 口(人)人口的比重(人)(%) 全 国9744334871134873197573119596561357.774.0211.52 辽 宁34259170521720711932789153.481.635.32 吉 林2173510946107909642866784.442.626.28 黑龙江30280152361504412593329274.162.186.16注:本表“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很少人口。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上表可知,2021年,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15岁及15岁以上的文盲人数最高,

9、其比重为4.16%。可见,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尚志市长寿乡共100户外来务工家庭,其文化教育程度如下列图所示。图1 农民素质情况分布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大局部人是初中文化水平,只有7%的人数拥有大专以上的学识,由分析知,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高额的教育经费,极大的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开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所以,要想真正改变农村的贫穷面貌,必须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学习技能本领,掌握更高深的生产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廉价出卖劳动力。三转移方向具有局限性我国自5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这

10、就从制度上人为地把城市和农村分割开来。加之近几年,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失业人口剧增,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排斥。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到上个世纪末,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一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均吸纳近600万人。且自1985 年开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至乡镇企业,在农业减人不减产的状况下不仅带动了乡镇企业的长足开展,而且由于农村工业资金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农业产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数倍增长,19912002年12 年间的统计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约1.6倍,农业总产值提高了1.9倍。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根底设施

11、差等原因,不少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逐渐减弱。 表3 乡镇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年 份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 体2005年14272236621232006年14680263221472007年15090267221872021年154512780216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表2可知,虽然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在增加,但是增长率逐渐降低,从2007年2.79%的增长率到2021年减小到2.34%。乡镇企业吸纳能力的下降,城市部门的制度排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极其狭小,逐渐提高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同时,黑龙江作为中国最北边的城市,由于其地域因素,导致很多

12、农村剩余劳动力部愿意大范围地转移。所以,用工需求量的东部沿海地带对其吸引力不大。图2 长寿乡外出务工人员结构在长寿乡,全乡人口2.843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0.1879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0.1879万人。而在县外省内和省外务工的人数分别为0.0655万人和0.0268万人,分别占其总外出务工比例为7.0%和2.9%。可以看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近距离的转移,很少有人愿意到县外,尤其是省外去工作,这也导致了劳动力转移的方向狭窄,不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四缺少相应培训机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然而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含量严重制约

13、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我省,农村劳动力对自我培训的意识还很淡薄,几乎没有这个意识。要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就得使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大多数被调查人员来说,根本没有想过需要接受培训。分析这个问题存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意识中认为培训需要钱,同时又觉得对他们未来的工作转换没有影响;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政府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缺少引导作用。图3 农村劳动力愿意选择培训机构比例图图3为我们由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现在农村劳动力对培训机构的认识还不是很彻底,有70%被调查人中都是选择政府或者企业的免费培训。再加上

14、乡镇一带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使得农村劳动力缺少培训时机,也就减缓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高的步伐。五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中国特殊的工业化政策以及独特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形成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的格局,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速度缓慢,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开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协调,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或不同步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由1980年的30.1%下降到2000年的15.9%,第二产业比重由48.5%上升为2000年的50.9%,第三产业

15、比重由1980年的21.4%上升为2000年的33.2%,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我国的就业结构却没有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同步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与一些兴旺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1990年前后,兴旺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都在65%以上;相对兴旺的开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20%左右或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多数国家在50%以上。而我国在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60%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18.5%。表4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 份就业人员万人构成 (合计=10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